我和我的祖国简谱(中国古诗能让我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
资讯
2024-04-21
163
1. 我和我的祖国简谱,中国古诗能让我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
谢邀。中国古诗能让我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为什么西方诗让我完全没感觉?
诗歌本身就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诗是韵文,是高端的、凝练的、有节奏感的情感抒发文字。换言之,诗是有更高条件约束的文章,即使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诗歌也是所有文体中最难于被理解,甚至需要“翻译”(赏析)的文体。正因为表达的曲折,意境的悠远,诗歌才能成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虽然遗世独立,却睥群雄。
很多人读不懂诗,但是却无法也不敢轻视诗歌——这是文化地位尊崇的体现,所以不论从古到今多少荒唐的事情出现在诗坛,也不会影响到诗歌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
作为文章,表达是第一目的。曲折回环的修辞手法是为了让读者在达到了解作者思考之时或恍然大悟,或如痴如醉。也就是说,诗歌是用精炼的语言将情感衬托玩到极致,构思和意境极其重要。如果只注重修辞,而没有内容和意境,就会成为形而上的空洞文辞,历史上的齐梁体、晚唐体都是样本。
所以,诗歌的正确走向都是在修辞和内容之间达到高度的平衡。既要写得美,又不能让读者被绕晕——而后一点尤其重要。为什么我们喜欢盛唐诗歌?因为他们那个时代既继承了宫体诗的美,又合了盛唐昂扬向上的意象,学习汉魏风尚,以内容为肱骨。同时,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们认识到唯有传播出来才是好文学,写诗要让不识字的人都能听懂,盛唐、中唐在形式和内容,高境界和广流传之中的度是把握得极好的,才创造了诗歌史上的顶峰。
我们母语的诗歌,必然是让我们听懂,并走入诗人的精神世界的——这是诗歌、是文学最基本的功用。从本质而言,世界上所有的文章都是议论文,只是修辞手法不同罢了。议论文就是摆论据,论证观点,说服读者。小说是这样、散文是这样、诗歌也是这样,它们只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说服读者,产生同理心。让读者产生通感,从而被打动,是所有文字的最初始的作用,甚至我们日常语言交流的目的也是如此——寻找沟通,获得认同。
只不过手段不同,理解的难度不同,修辞的手法不同而已。
有了本民族语言文化从小打底的基础,再难的学术著作,再神秘曲折的小说,再绮丽神秘的诗歌,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积累,去了解背后的知识,没有读不通的——因为构成这些作品的字我们从小就认识。
翻译占有决定性因素西方诗对于西方人也是一样的。
所以,问题在哪儿?在于人,在于人生活的团体,在于人生活团体所在的地域。总的说起来,在于文化差别。
西方诗是在西方语言之上简练、提成、表达西方人想法的韵文(这一点是相同的),为什么我们读很多西方诗,感觉没有节奏感、又没有押韵?
那是翻译太烂的缘故。
有朋友说泰戈尔的小诗就不押韵,没节奏,可是地位崇高。
《飞鸟集》里的诗,实际上都是泰戈尔平时随性而写的几句话,如同你在朋友圈写那么几句一样。只不过泰戈尔用诗人的眼光和敏感,来观察和欣赏自然,写出优美的句子,常常透出哲思。 这些“小诗”,有点像西方人写的“断章”,并不符合西方诗的格律,而靠内容本身的优美和哲思取胜。
也就是说,从严格的,刻板的,守旧的观点来看,《飞鸟集》就不是诗。
但是泰戈尔的作品,充满趣味,引人深思。这种深思,是在强迫读者去思考,而读者沉浸在他优美的文字中,毫无察觉。他虽然形式上打破了诗的局限,但是在催人思索的哲思之路上,他走得比传统诗人更远。郑振铎选译了《飞鸟集》,中国人马上被这种小巧、美丽、妙思的形式所吸引,泰戈尔热延续至今。冰心的《繁星集》就是模仿《飞鸟集》的形式。
中国的现代诗也正来源如此。只不过后来者相对缺乏这种哲学灵性。同时在风云激荡的时代,现代诗又接过古典诗歌讽喻、批判社会的功能,加上热血青年的激情,变得更加世故、接地气,篇幅也越来越长,中国人浸透骨子里的诗歌特色“平仄、节奏、押韵”开始慢慢回归,掀起了现代诗的发展高潮。
翻译的好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帮助,我们就看《飞鸟集》的翻译就知道,郑振铎的翻译带领了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方向,而当代“大家”冯唐翻出来,没几天就下架了,因为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有生于无,反制于无人是一样的人,精神殊途同归,最终也会走到一起。所以古诗、现代诗、西方诗对世界的多样性反射、对精神世界的多样性幻想,其实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一点从宗教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虽然宗教是对文化异化得最明显、最可怕的路子,但是我们去探究那些宗教所仰仗的思想创立者的学说,就会发现其实“天下大同”,他们都是在探求世界的本源,人类的生死。
而打破这种殊途同归的同一性的,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好比如相同思想观点衍生出不同的流派来一样,最终不同流派反目成仇,互相厮杀。释迦摩尼提出“苦集灭道”的时候可曾想过他的后学者不能吃肉,不能娶妻?这些都是人为观点的异化,变相的阻碍了人类对终极观点“同归于尽(本意)”的追求。
从老子的观点来说,这是因为“道生一”,生出“德”来,反而阻隔了人类追寻“道”的脚步。语言文字的地域性发展是必然生成的,反过来阻碍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大同。
所以,我们对西方诗没有感觉,其实和西方人对我们的诗没有感觉是一样的。一个外国人,得有多深厚的中华文化知识才能读懂“庄生晓梦迷蝴蝶”?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理解,甚至没有人能正确理解。那我们又何必奢望去理解西方诗歌背后的文化隐喻呢?
这不仅仅是翻译的“信、达、雅”的问题,而是沟通方式,语言文字本身就有文化沉淀和模糊概念,无法精确的量化。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内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这三点的基础都是现代汉语翻译。
“信、达、雅”于诗歌的特殊难度诗歌是文字之上的提炼,本身就对“达”互为矛盾。比如说我们的“诗家语”,倒装或者缺失都是为了节奏感的存在,让我们的诗歌形式更“雅”。也就是说诗歌(文言文之上)这种形式和文章、小说翻译不同,你要“达”,就要牺牲一部分“雅”;你要“雅”,那你就得适应“诗家语”的特殊表达方式。
而一旦不“雅”了,又谈什么诗歌美感?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没有长期在东西方都生活过,并且对东西方文字、语言、文化都有深刻研究的人是无法胜任这个工作的。
把“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的翻译者,又如何有能力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翻成和西方文字中具有韵感节奏感的诗?
这对如今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是过分的要求。
并不是在西方就看不到这个景色,也并不是老外就没有这种感受,而是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如果能够打通这两者之间的表达方式,最简单的就是都翻成白话文,翻成大家都了解的现代文字。“常凯申”应该就是这种方式的结果,翻译者并没有想过去进行考据订正,当然他们可能也认为国外通用发音,不用顾及国内读者。
而翻译的目的,和语言文字的目的是一样,是为了交流、沟通、说服。显然这种翻译除了让人觉得好笑之外,达不到其他效果。
当然,有些时候还是能做到的。
说到诗歌翻译,近来网上最流行的当是电影《暮光之城》里面一句台词的文言文做派:
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e world,
sun ,moon and you,
sun for morning,moon for night and you forever .
我爱这世上三样东西,太阳,月亮和你。早晨的太阳,夜晚的月亮和永远的你。
如果就这么直译,就是挺齁的一句情话,更像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或者这么说,是不押韵的西方诗。
但是经过我们神奇的网友带上文言文的外壳,瞬间气质就高大上了起来: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
日、月与卿。
日为朝,月为暮。
卿为朝朝暮暮。
这是一首古风,而且感觉就出来了。和前面白话翻译比起来,就好像泰戈尔的小句子,有着冯唐和郑振铎的差距。
所以,当我们读到这种翻译得非常好,在语言上完全契合汉字水平,而又没有丢失原意的作品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感受到西方诗的精神世界呢?
当然是可以的,世界本来相通,只是千疮百孔。
而好的翻译就是在这千疮百孔的世界里修路搭桥的人。
2. 到底能不能称为艺术家?
能称得上艺术家的,须是那些才华出众,德艺双馨,于国于民做出过较大贡献的人,朱之文,只不过曾经的选秀脱颖而出的一名草根歌手,仅凭自身条件优越--鹦鹉学舌唱了几首脍炙人口歌曲而已。试问贵有何德何能而被授于这个光荣无尚的称号?充其量,一掬明日黄花——败落之花。
平凡是世界构成的要素,
没有平凡,就便没有世界。
平凡是一种操守,
平凡中孕育伟大!
伟大来源于平凡!
3. 绝对不能离开平仄韵律?
完全正确,绝对正确。
只要是标准的格律诗和合格的对联,离开平仄,就如鱼儿离开水,瓜儿离开秧,即便是能生存,也没有了活力和生命力。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而格律则是其灵魂和精髓。欲探究格律,必弄清分类。大唐盛世不仅是中国古代划时代的分水岭,更是诗词的鼎盛期。
自唐代开始,诗分两类:一曰古体诗;一曰近体诗。
古体诗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拘束,亦称古诗或古风。
近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亦称近体诗。
我们讲的格律,主要是近体诗。
欲掌握格律,必理清区别。1、看句数。古体诗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绝句四句,律诗八句。
2、看字数。古体诗字数不定,四、五、六、七言的,还有杂言的;近体诗一般五、七言,不得任意增减。
3、看韵脚。古体诗用韵不严,韵脚可平可仄,可换韵。近体诗韵律严格,一般押平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4、看平仄。古体诗宽泛,近体诗严格。
5、看对仗。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需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赏析经典律诗,探明其中奥妙。唐诗符合韵律的诗可谓浩如烟海,经典繁多,信手拈来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再看看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只要你按照律诗的五大要素剖析,你就会发现它的美妙所在。
对联是祖国传统文字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经久不衰。何为对联?对联也叫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古人认为桃木可辟邪,就把神荼、郁垒的神像刻其上,置于大门两侧。后来加上文字,演变成对联。王安石曾有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对联中的韵律规则。对联中的韵律是通过汉字发声的平仄来体现的,同一联句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对联的基本要求。1、上下联字数相同。如:半壁苍岩依水廓,一轮明月护山城。
2、上下联词性相当。实对实,虚对虚。
3、上下联结构相称。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4、上下联节奏相应。如:天地低昂龙虎气,雌雄争战帝王才。
5、上下联平仄相谐。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无论是格律诗 ,还是对联,内容永远为王。为了遵从格律而忽视意境,为了意境而不顾格律,都是不可取的。当我们看到如画的美景,
当我们想表达爱慕之情,
当我们欲述说人生悲欢,
当我们要抒发个人抱负……
就会激情澎湃,诗情喷发,
而此时,选择就非常重要了。
选择“古风”,你就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信马由缰,任意驰骋。
选择“格律”,你会把意境表达的更美,格调表现的更高,韵律更加优美。
不过,这真需要深厚的功底啊!
4. 有哪些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诗词?
1.唐•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2.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五代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7.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5. 从小时候就有手风琴情节?
老弟好:(请允许我对你这样的称呼)我六十八了,手风琴买不到四个月,因我识得简谱,有点点乐理基础,跟着视频老师学,现在已能简单的左右手配合,时下正在练习《我和我的祖国》,听着能像个样了……记着我们成不了“家”更成不了“名”,自娱自乐,了却童年时代的夙愿足矣。我的体会是,左右手分别练习音阶(从触键时养成“盲键”的习惯),左手贝斯看起来密密麻麻,其实有规律排列,慢慢触键去体会。难点是左右手配合,不容易,一句简单的乐谱我不厌其烦的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练习才有点起色,而这“一句”我似乎觉得完美的配合,令我茅塞顿开,窍门就能掌握一点点了。总之,每日勤练是正道,网上跟着老师学,更重要的是不要有包袱,自个玩玩就行了,退休在家,闲来无事,乐呵乐呵,美哉。祝你学琴进步,愿我们老有所乐!谢谢!
6. 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屠格涅夫是一位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让俄国文学在西欧大地上树立起神圣丰碑的俄国民族文化的号手,他的小说世界充满了写实的诗意,是一块丰富的宝藏。
置身其中,我们总是会得到一种纯净的美的感受和令人屏息的感动和震撼,他为我们铺开的文学画卷上,长久地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综合而论,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以下3个艺术特色:
1、利用委婉细腻的心理描写,完成精湛完美的人物性格刻画;
2、简练朴实的叙述语气与简单自然的情节,显示出冷静客观的写实主义色彩;
3、将写实的内容上升到了诗意的高度。
我将从以上三点出发,结合他的具体作品回答问题。
01 利用委婉细腻的心理描写,完成精湛完美的人物性格刻画文学是人学,而小说最深遂并打动人心之处便在于塑造出丰富可信的人物典型,让读者从中看到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一曲现实生活的交响乐,而乐谱上的主要音符便是各具特色的人物。屠格涅夫小说中的人物总能让人过目难忘:如“多余人”的典型罗亭,孤独探索的“新人”巴扎罗夫以及其他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跳跃在屠格涅夫为我们铺开的人物画卷上,散发着伟大的艺术魅力。
“我是沉在河流的底层了”,读过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贵族之家》的读者一定会记得主人公拉夫列茨基的这句内心独白:
“那么,这儿是我,我是沉在河流的底层了”,拉夫列茨基又自语了。“在这儿,生活总是这么平静,这么悠闲”,他想着,“无论谁,落到了这样的生活里面,就得顺从自己的命运:这儿无需激动,用不着烦恼,在这儿,只要安静地埋头前进,正如耕夫追随着自己的犁路,那就行了。在这四周,全有着怎样的活力,在这不变的沉寂里全都藏着多么茁壮的生命!……为了一个女人的爱,我的最好的岁月全给消磨完啦!……愿这儿的单调生活来安定我,愿它来抚慰我吧;让它来教育我,使我也能不慌不忙地干点儿事业出来吧。”通过这一段抒情化的内心独白,拉夫列茨基在心灰意冷后的死心和在欣欣向荣的大自然的感召下,内心的追悔和希望被生动、细腻地传达出来,打动着我们的心灵,也使我们贴切地了解了“多余人”复杂性格和思想中积极的一面。
屠格涅夫还用白描的手法进行人物心理刻画。如《处女地》中对自负、虚荣的官僚夫人西皮雅京娜潜在心理的勾勒:
“她聪明,性情不坏,也可以说是善良,其实她冷静、淡漠……可是她不容许别人对她冷淡……象西皮雅京娜这样的女人惯于挑动没有经验的热情男子,而她们自己却喜欢规律和安静的生活。她们很容易做到贞洁——她们头脑冷静,可是她们经常有支配人、挑动人和取悦人的欲望。这种欲望使她们显得活泼而有光采……。”屠格涅夫可堪为一名心理分析大师,他锐利的目光穿透了一个用美丽、高雅和刻意的温存将自己包裹起来的庸俗而虚荣的灵魂,生动地刻画出一个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贵族妇女真实而性格复杂的典型形象。她们灵魂的堕落源于精神的空虚,既令人厌恶又似乎可以理解。
在《父与子》中的奥津左娃、《烟》中的依琳娜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蒙上了这层影子。这些可鄙又可怜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了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人性中隐藏的幽微而复杂的一角在屠格涅夫笔下生动、真实地显露出来。
以上两方面显示出,屠格涅夫在表达主人公思想和引导读者深人认识人物形象方面的巨大才能。但是作为一位善于简练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写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认为过多的、直白的心理描写会带来太多创作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因此尽量少用以上方法。
他坚持认为作家是要创造形象,而不可用解释,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和结论强加给读者。偏见是和缺乏技巧结合在一起的,它是幼稚的表现,这是一种粗制滥造的做法。
这表现在“隐蔽心理描写”方法在其小说中的大量使用。比如《贵族之家》的末尾,已做了修女的丽莎再次见到拉夫列茨基的情节时:
“她以平匀的、急促而又柔和的修道女的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一眼也不曾望他,只是朝他这一边的眼睛的睫毛却几乎不可见地战栗了,她的消瘦的脸面也更低垂了,而她的绕着念珠的、紧握着的手的手指,也互相握持得更紧了。”人生中有些瞬间,也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这段含蓄却又含意无尽的细节描写胜过千言万语,将那美丽睫毛一闪之间所有的悲痛定格在人们心头,使读者也随之心痛得屏住了呼吸。
类似这种无声胜有声的、以细节描写揭示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妙笔在屠格涅夫的小说中举不胜举。如《前夜》中已悄悄爱上英沙罗夫的叶琳娜听到英沙罗夫突然失踪的消息时,她:
“沉到一把椅子里。‘大概是到莫斯科去了吧?’她说着,竭力想装作冷淡”。在《父与子》中,当巴扎罗夫与奥津左娃散步归来遇见阿尔卡狄时,心不在焉地道了一声“早安”,却忘了已和阿尔卡狄道过早安了等等,这些一带而过的细微之处反映出一种冷静的克制但掩示不住因爱情的滋生而产生的内心波动。
以人物的行动来暗示人物心理虽不是屠格涅夫的独创,但是在他手中,这种传统的小说手法的运用已经到了完美、纯熟的境界。它淡化了小说叙事的主观引导色彩,让读者独立地去体悟、思考。
莫洛亚在《屠格涅夫传》中写道:
“屠格涅夫始终没有忘记,把神经质的懦弱青年和热情而意志坚强的姑娘彼此之间对照,还有过分自我分析的男人和勇敢委身于人的女人之间对照。”这提出了屠格涅夫塑造人物形象的另一种常用方式——人物对照。而这种对照除了莫洛亚所述及的不同人物之间的对照外,还包括人物自身矛盾的两方面的对照。
以《罗亭》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方式产生的有力效果。德米特里·罗亭在激烈的辩论中总是不可战胜,而面对爱情,却不敢去承担责任,做了一名儒弱的逃兵,这是主人公自身的对照。
娜塔丽娅是一位柔弱的少女,却有着强于罗亭的敢爱敢恨的勇气;将生命耗费在趋炎附势、奉迎讨好中来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潘达列夫斯基,在虽然最终未有所成,但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罗亭面前,灵魂是多么的渺小和卑贱;不满于现实,同样曾怀着改造社会的崇高理想与罗亭走在一起的列日涅夫与罗亭相比,少的是义无反顾的勇气和经久不熄的热情。这些是人物之间的对照。
而所有这些对照都统一于一个中心——为刻画中心人物罗亭服务,他性格的各个方面在这些鲜明的对照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而同时,透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屠格涅夫总是赋予主人公的性格以分裂性:
他们时而意气昂扬,时而彷徨软弱,总是具有一种不完美性。(《前夜》中的英沙罗夫除外)。
为什么屠格涅夫不将这些具有某些先进因素的人物刻画成尽善尽美的英雄来歌颂,并由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呢?因为他一直格守着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可以说,在整个欧洲文学中,很难遇见如屠格涅夫般,更加委婉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更加精湛完美的性格刻画。
02 简练朴实的叙述语气与简单自然的情节,显示出冷静客观的写实主义色彩屠格涅夫曾自言:“我是一个写实主义者”。在19世纪的俄国文艺论争史中,因为塑造了“巴扎罗夫”这样一个“虚无主义者”形象,屠格涅夫曾经受过大量的责难和激赏。
民主主义革命者斥责他“丑化和歪曲”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形象,而一度以他为敌的政治保守派却给予他比斥责更令他难受的称赞,认为他讽刺了虚无主义者的不道德的一面和毫无情感的冷酷。
这使本是怀着同情和尊敬来刻画这一形象的屠格涅夫深感苦闷。而这一反响的产生正是源于他谨慎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对新生的进步力量,他以其敏锐的眼光看到了他们给俄国带来的希望,但也并不回避其不成熟和极端的一面。
莫洛亚在《屠格涅夫传》中这样写到:
“他是一个完全正确的艺术家,除非是自己所完全熟知的事,否则他便不会动手去写——在他的作品里,若以抽象的观念为出发点,那就是不完全的作品。”正因如此,屠格涅夫不欣赏左拉的小说,认为“是主义使他迷途的,由于他持有‘原理’,所以使他的头脑变得狭窄了。”
他也不满意同时代法国作家的创作风格,批评他们“不追寻理想的路,而过分地仗恃着想象,他们的文学有文学的派头”。作为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他的作品正如其人,不喜欢极端。
在任何绝对化的主义面前,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是一个冷静的、顽固的旁观者。他不会为了宣扬主义的目的去粉饰、雕琢,在他笔下,几乎一切都来源于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某一实在。他急切地向世人申明:
“我从来没有单靠自己的想象力创造过一件作品。当我要制作某作品中的人物时,必须要有一个实在的人物。”巴扎罗夫这一人物形象的雏型是他所认识的一个青年医生;罗亭的身上有他青年时代好友的影子;《前夜》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都源于一个与他相邻的青年地主赠送给他的一本自传性的小册子;《春潮》的构思基于他在德国法兰克福游历时的一段亲身经历……。
总之,他力求使自己的创作源于真实。同时,他也不热心于对主人公的结局加以旁观者的评价,他知道与感到现象的根源,但他所表现的只是盛衰中的现象本身。
综观屠格涅夫的全部小说作品,还会发现除《猎人笔记》和几个中篇小说外,其余大部分尤其是六部长篇小说都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叙事方式。
也就是说,他刻意让自己与整个事件和小说中的人物拉开一段距离,以便于利用旁观者变换观察角度的自由去开掘更多人物的内心世界,避免因拘于一个叙述角度以及从此角度贴近地刻画其他人物而产生的局限。
试想,如果通过丽莎之口去描述拉夫列茨基的心理活动,怎能不让人心生疑问呢?屠格涅夫这样做,既是为了使自己的笔尖更自由,也是为了达到一种客观、写实的效果。
此外,屠格涅夫还是一位力求节约的作家。他总是希望用最简练、最朴实的语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尤其反映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他的长篇小说在字数上是不占优势的,它们没有托尔斯泰小说中连篇累犊的哲理化抒情,也没有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冗长的自我剖析。
对代替了主人公的位置进行的主观化抒情,他总是做到适可而止,不让读者对自己心生厌倦。前面提到的“隐蔽心理描写”方法便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同时,他的小说经常都是在某一个危机的时期里展开,很多作家都是喜欢从主角的幼年时代展开故事,连托尔斯泰也从距离作品中心很远的插叙开始落笔。屠格涅夫则不然,几乎完全采取突然跳入主题的方式。
比如,《贵族之家》是从拉夫列茨基归国的一瞬间开始;《罗亭》是从罗亭出现在女地主米哈伊洛夫娜的客厅里开始;《烟》也是粗粗勾勒出几个相关的人物形象后便很快转人李维特诺夫与慧琳娜的重逢;《父与子》也只是发生在几个星期内的故事。
将读者引人其中后,屠格涅夫才对有必要提及的一些主人公的身世、经历作一简要介绍。他的作品从总体构架上都不是家庭史、个人成长史等时空跨度很大的漫长的“史”的东西,却仍然鲜明、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复杂多样的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其创作仍然当之无愧地被誉为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思想史”。
与古典派作家一样,屠格涅夫还表现出对错综复杂的情节的轻蔑。他的小说总是体现出一种简单明了的单线式结构,讲述一个故事,具有单一的中心人物,众多人物作为对主人公的衬托和诠释而出现,不同于托尔斯泰在其作品中多采用的双线式结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
“俄罗斯的诗歌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不喜欢机械地描写细节和拖拉情节的特点。”屠格涅夫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以出色的笔墨证明了这种传统的不朽价值。简练、朴实的叙述语气,简单、自然的情节,使屠格涅夫的小说显示出冷静、客观的写实主义色彩。
03 将写 实的内容上升到了诗意的高度作为以叙事体长诗《帕拉莎》而登上文坛的作家,屠格涅夫青年时代一直笃爱写诗,而晚年对散文诗的创作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写诗对屠格涅夫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技巧的锻炼,他取得了锻炼语言的经验,学习了语句的音律,并在语句的使用上做到了形象、鲜明、生动与简练。
约翰·高尔斯华绥也称赞他是一位“用散文写作的诗人”。这在其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中就已经显露出来,并一直贯穿于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中。
可以说,迄今为止,在这一方面,仍然没有人能超越屠格涅夫。他通过以下几个因素使自己的作品充满了诗一般的优美和芳香。
首先是屠格涅夫丰富独特的想象力所带来文字的形象、鲜明、生动如他在《猎人笔记·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中写道:
“新近砍倒的白杨树悲哀地横卧地上。”罗亭认为爱情有时:
“像灰烬下的火星,久久地暗燃着,当一功都已毁灭的时候,又在心田里突然窜出熊熊火焰……”在《贵族之家》中,屠格涅夫对于语言的巧妙运用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形容丽莎心中悄然而生的爱情时,作家这样写道:
“没有人见过,也永远不会有人见到,在大地的怀抱里,种子是怎样发芽,怎样开花……”当丽莎问起拉夫列茨基为什么要离开妻子时,拉夫列茨基说到:
“我请你不要碰那伤痕吧;你的手是温柔的,可是仍然叫我痛苦。”这些优美而想象奇特的句子总是时时跳跃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给我们以不断的惊喜和感动。
大自然总是诗人精神的栖息地,对于从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并深怀浪漫主义余绪的屠格涅夫来说,大自然更是无比的亲近和熟悉。
他用语言作画,为我们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绝伦、带着泥土芳香的俄罗斯风景画。美丽清新的草原,在秋风中絮絮歌唱的俄罗斯森林因他而在不朽的艺术画廊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其次,除了为着单纯的美而进行的景物描写外,屠格涅夫还努力将自然景物作为烘托人物心理和故事氛围的工具。如《贵族之家》中在描写拉夫列茨基的一段沉思时,作家加上了这样一句:
“燕子低低地掠过地上,一个一个地,全都没有声息,她们的寂寞的飞翔带来了哀愁,落在旁观者的灵魂上了。”寂寥的环境与主人公心中不可名状的愁绪巧妙地契合,产生了一种生动而又形象的表达效果。
另一段通过拉夫列茨基的自语描绘的自然景象:
“就在这窗下,倔强的牛蒡子从茂密的草丛里冒出了头来;在上面,独活草伸出了它那多汁的茎;更上面,圣母泪也扬起了它们的蔷薇色的触须;而那边,在那广阔的田野里,成熟的裸麦正发着光,燕麦正抽着穗,树上的每一片叶,草上的每一棵梗,也全部欣欣向荣,得时伸展呢。”大自然勃勃的生机与拉夫列茨基心中升腾起的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继续自己事业的决心紧密映衬,自然景物已成为主人公心理的投影,可谓情景交融,自然而又含蓄。
按:关于屠格涅夫的写景艺术,可参看我之前的回答:
《<猎人笔记>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描写犹如绝妙的风景画,其中的大自然描写有何艺术特色?》
完美的形象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屠格涅夫笔下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也如一首首纯美、质朴的小诗深深地铭刻在我们心中。如阿霞、丽莎、叶琳娜、《僻静的角落》中的玛利雅·巴夫洛夫娜等。
她们的性格虽各有差异,但都同样美丽、率真、善良,对爱情专一而执着,有崇高的信仰和追求,在道貌岸然、实则丑陋鄙俗的人群中,她们像纷纷洒落在浑浊的河流中的白色蔷薇花瓣,为令人失望的现实添上了一片美丽的色彩,几缕圣洁的诗意。
屠格涅夫近乎膜拜地将所有的美好赋予这些优美的灵魂。她们是映照出一切丑恶或儒弱的明镜。
再次,对于最容易产生诗情的爱情描写,屠格涅夫以美和纯为准则。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生理欲望对爱情的作用,即使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达到高潮时,也总是加以一种单纯含蓄的处理,始终保持一种惊人的节制。
他的作品没有描写人的本能自然流露以及这种描写所达到的人性完满而引起的震撼,却更有一种单纯、圣洁的诗意。
此外,音乐和诗歌在其小说中的屡屡引用也常常成为诗性的辅助物,如《处女地》中两位“十八世纪的老古董”似的善良的贵族老夫妇合唱一首优美而古老的情歌的场景便让人深深地陶醉,并为小说加人了一种诗性的寓意象征色彩,使人回想起那个优雅而恬静的贵族的黄金时代。
在上世纪初,很多人认为屠格涅夫作为一个艺术家已经离开了他过去所占有的位置,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契可夫和高尔基已经把他从世界第一流作家的行列中挤出去了,他的作品仿佛越来越暗淡了。
然而,在艺术的王国里,作品生命力的最有力的见证者是历史。多年过去,屠格涅夫的作品不但没有暗淡下去,反而闪耀着越来越灿烂的光彩。他的作品不断地重印、出版,越来越为人们喜爱。他的作品使各个不同的时代互相接近起来。
回答完毕。
7. 古诗和词是两种体裁吗?
“词”从何处来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
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是需要吟唱的,例如《诗经》中的300多篇,既有官方雅乐(雅、颂),又有各地民歌(风)。这种状态一直延续,西汉设立乐府,收集整理民歌,进行演唱,汉魏时期的诸多诗篇都是乐府诗。
然而由于许多人是没有能力编曲和配乐的,这就出现了“徒歌”——以吟诵为主旨的诗,也称为谣。
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尔雅
乐府诗歌自汉一直传到魏晋,却因为晋代的战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五胡乱华之后,南北朝并立,北朝的乐府只是在战乱间隙进行整理,数量稀少,且还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居于统治地位,存在许多少数民族翻译过来的诗篇,广为流传的《敕勒歌》就是这样一首。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神武帝高欢出兵进攻西魏玉璧城,名将韦孝宽死守城池接近50天,高欢无法攻克,急火攻心,病情迅速恶化,不得不班师。为了重振士气,高欢让敕勒族将领斛律金唱敕勒歌,并且亲自演奏。
是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作《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北齐书·帝纪第二
发源于匈奴的鲜卑化统治者宇文氏建立了北周,并且为了巩固统治,将此前魏孝文帝汉化时更名为汉姓的少数民族姓氏又恢复了,还对汉族官员进行了赐姓,这样所有达官显贵都是鲜卑姓了。其中杨忠被赐姓为蒲六如,而李虎被赐姓大野。
北周武帝雄才伟略,灭掉了实力本来更强的北齐,此时天下只剩下偏安东南一隅的陈国没有被扫平,统一指日可待,此时却出现了意外,周武帝暴病而亡,其子周宣帝在诛杀了一堆宇文氏重臣,强化了皇权后暴毙,被赐姓蒲六如,名为那罗延(梵语译音,意为“金刚“)的杨坚以外公的身份攫取了政权,并且恢复了汉姓,建立了隋朝。
公元589年,隋朝以晋王杨广为挂名的元帅南下灭陈,自晋代永嘉之乱后,中国第一次统一,几经磨难的华夏礼乐也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辞,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属晋朝迁播,夷羯窃据,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张氏,始于凉州得之。宋武平关中,因而入南,不复存于内地。及平陈后获之。高祖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昔因永嘉,流于江外,我受天明命,今复会同。虽赏逐时迁,而古致犹在。可以此为本,微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补之。以新定律吕,更造乐器。"——隋书·志第十
雄才伟略的隋文帝让帝国呈现出了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气象,以古今华夏音乐为基础,融合外族音乐创造了燕乐——“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唐代建立后,国力强盛,恢复了古代的礼乐制度,在祭祀时用雅乐,而酒宴之时,用燕乐。伴随着多位皇帝的喜好,燕乐的地位扶摇直上,例如唐太宗将《秦王破阵乐》加入其中,并曾用120人表演,梨园鼻祖唐玄宗更是精通音律,他精选乐工数百人,在宫廷中亲自教练,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这个时期宫廷音乐规模更大,艺术水平更高,许多有名的大曲在这个时期形成。
这些曲子需要歌唱时就要有对应的“曲子词”,然而不论是古诗还是唐代的近体诗由于每一句字数过于整齐,在进行演唱时难以适应全部乐曲,因而逐渐开始有人为曲子进行填词,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武后年间,这种“曲子词”便是宋词发展的源头。
词韵初成起初“曲子词”的作词者一般为教坊乐工,唐玄宗时乐工甚至达到数万人,以至于长安修理乐器成了产业。精通音律的唐玄宗或许不满足于自己制作的音乐由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乐工填词,因而许多文人甚至唐玄宗自己加入了词的创作,曾经作为供奉翰林的李白不知是否此时也参与到了其中,被奉为“百代词宗”的他有十数首词作流传,虽然有一些伪托的嫌疑,但是其中一些词作确实颇有诗仙李白的风韵。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盛唐之后的中唐时代,更多文人加入了词的创作中,刘禹锡和白居易更是其中翘楚。由于词牌名并非固定,时常会因为词人的名作而使词牌名发生变化,白居易就是以一首《忆江南》将此前《望江南》的词牌名变成了《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有了知名文人带动,到了晚唐时期,文人填词蔚然成风,作品日趋成熟,其中能“为测艳之词”的温庭筠最为突出,传词约有70首,是唐代词人传世最多的。相传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喜欢《菩萨蛮》,而温庭筠传世词中最为人推崇的,也正是那首菩萨蛮,该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出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唐代盛极而衰,两次大规模浩劫“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唐朝皇帝逃亡路线都是自关中到蜀地,随行的大量乐工为躲避战乱散落在蜀地,蜀地由于经济没有遭受破坏,为填词文化盛行奠定了基础。温庭筠词色彩艳丽,画面感十足,深得蜀中文人推崇,他们沿着温庭筠的道路继续创作,用“清艳之词”描写歌妓的“娇娆之态”,到了五代时期形成了花间派,《花间集》收录了晚唐至五代18位文人的词作。
另一处遭受较少战乱的地域是长江下游,盘踞在此地的南唐统治阶层出现了数位优秀词人,冯延巳正是其中之一,留下了超过百余首词作的他摆脱了单纯的淫俗香媚,开始从景色和人的心境入手,以使得词作有“空灵”之感。
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上面这首谒金门就是冯词经典,喜好词作的南唐中主李璟取笑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回答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君臣耽于词作而不谙政事,南唐 的衰败理所宜然。李璟的第六子李煜因太子李弘冀病逝且其余4个哥哥早夭而幸运的继承皇位,此前醉心经籍、不问政事的他面对咄咄逼人的宋朝处处忍让却依然无法逃离被灭国的命运,亡国之后的他将无限的惆怅融入词作之中,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在评价李煜词时用了“神秀”一词,以言其词作真情饱满,秀韵天成。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通过永恒的自然和沧桑的认识强烈对比,倾泻出满腔悲愁悔恨,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的灭亡宣告五代十国即将结束,李煜的亡国之感并非词的绝响,而是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深入市井北宋统一了大部分中国之后重设教坊,收集乐工与词曲,由于国力上的差距和时代的变迁,许多大曲已经无法恢复原貌,演奏规模大为缩减。词风也主要延续五代时文人士大夫悠然自得的心境和伤感时序的情感,位极人臣的晏殊和欧阳修正是其中代表。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这首词通过“新词”和“去年”进行对比,以“夕阳西下”发问,最终却只能处于时光流逝却“无可奈何”的伤感中,词作从轻松愉快的场景入手,却以作者深层次的悲凉思考告终,身居高位的晏殊没有世事无常的感慨,却悲伤于美好事物的消逝和时光不再的怅然。晏殊据说曾经作词超过万首,但是流传下来的仅有百余首,甚为可惜。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本是唐代教坊曲,自唐代开始就有词作流传,欧阳修这首化用了崔护《题都城南庄》的意境,写明了去年与恋人相约的美好时光,而今年灯月依旧,却无法恢复往日的缠绵悱恻。清人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整体而言晏殊,欧阳修身居高位,与冯延巳所描述的士大夫生活并无二致,意境也颇为类似,但是由于欧阳修的官场生涯起起落落,也使得他的词作风格更加广泛。
虽然宋代以士大夫立国,却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高度发达的时代,庙堂之中的词作已经无法满足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文化需求,更加贴近市井的词作便油然而生。柳永出身名门河东柳氏,却由于早年屡试不中,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相传为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难蜀中后听雨淋落在风铃上思念杨贵妃而作,这种“伤别离”的情感也随着作词的流行而逐渐流传开来。柳永这首词作也是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景,勾勒出离别的环境;次写情,突出恋人离别时的情态;再写意,以冷落清秋写尽自古离别之意;最后写境,想象离别后无人可以诉衷肠,更突出思念之情。别后想象,全词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情景交融,文字如行云流水,心绪却起伏跌宕。
柳永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且擅长铺叙刻画,将“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融入到词当中,展示了一幅幅城市生活的画面,进而抒发词人的感情,形成情景交融的独特风格,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流连于市井江湖的他吸收了很多民间歌词的营养而创作了近百个词牌,其中大量是在民间流行的慢词,从而一改唐代以来“小令"独领风骚的局面,将长期居于庙堂的音乐和文学形式带入了寻常百姓家,为宋词打上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标签。
开宗立派宋代初期的词作风格大多上是晚唐五代时期的延续,经过柳永“以赋为词”改进创作方式和风格后,宋词逐渐变得特殊起来,不过此时依然没有跳出“词为艳科”的范畴,真正能够以一种文学形式开辟新的局面,要从苏轼登上词坛开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的词牌据说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一位名叫念奴的歌女,由于歌声婉转动人,样貌娇艳妩媚,名动一时,念奴娇便是后人因她而作曲并填词的。
“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常一日离帝左右。每执板,当席顾眄。帝谓妃子曰:‘此女妖丽,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体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官妓中帝之钟爱也。”——《开元天宝遗事》
苏轼存词300余首,纵然也是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现代已经是人尽皆知的豪放派词作,可大多数词作依然是婉约词,描述男女之间悲欢离合是主旋律,但按照当时的思想,词的这种风格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通书·文辞》
苏轼以诗为词虽然会有些地方不合音律,却开拓了词的境界,改变了词的风格,将词从才子佳人的窠臼通过寓情于景,夹叙夹议等方式转移到场面宏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这种恢弘大度的风格并非凭空而来,需要作者的浩然英气,”唯大英雄能本色“,此前范仲淹与王安石都曾经写出豪气干云的词作,苏轼融合两人风格后“词“便可以达到"文以载道"的水准,并与诗相提并论。
苏轼旷达不羁,却也有人痴心一片,晏几道就是北宋时期的痴人。晏几道字书原,号小山,是北宋名臣晏殊的第七子。
”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小山词序》黄庭坚。
晏几道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才华,14岁就中了进士。家境优越,锦衣玉食的他过的是倚红偎绿的生活。流连于绮罗脂粉之间,留下了260首痴心之作。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的词作清丽婉约又不失雍容华贵,刻骨铭心又加之炽情不移,宛如打通了晏殊与柳永之间的次元壁,让一位本不该深情于歌伎的翩翩贵公子痴迷于钟爱之人。《临江仙》本是唐代教坊曲,晏几道这首描写梦中与小蘋相遇,梦醒之后发现自己孑然一身,此时怀念起小蘋初见时情景,明月依旧,彩云却早已消散无踪。梦境与现实的双重思念无法化解心中的愁苦,反而让相思之意更加浓郁,韵味惆怅绵远,回味无穷。
”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宋六十一家词选》冯煦
晚清词学家冯煦曾评价晏几道(小山)为古之伤心人,而与他并驾齐驱的则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淮海),甚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引用冯煦言论后加上了”余谓此唯淮海足以当之。小山矜贵有余,但可方驾子野、方回,末足抗衡淮海也。“的评价,认为秦观的”伤心“更胜晏几道一筹。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殷红如血的杜鹃
曾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观并非没有积极乐观的岁月,至情至性的人总是对世界抱有美好的向往,可现实的残酷让他在面对自己的内心时承受无尽的煎熬,志在报国的秦观在党争中一再被贬,这种无可逃避的痛苦令他绝望,徙放郴州的他在“醉漾”之时曾梦入桃源(见《点绛唇·桃源》),醒来见到“千里斜阳暮”,可春寒料峭时,如此景色伴随着的,正是凄厉的“杜鹃声”,杜鹃啼血染红了杜鹃花,映着夕阳,将天色染成殷红一片,词人沉浸在那彻夜不停的悲鸣中愈发难以自拔。无人可以诉说内心痛楚的他已经看破了这一切,却始终不能相信,他来到楚地,像1000多年前那位楚国文人一样,向天发问——“为谁留下潇湘去”?然而没有任何人能够回答,孤独的他只能带着这个问题在内心循环千万次,直到可以再展抱负方能释然。
时间并没有给秦观这个机会,3年以后他死在迁往横州的途中,“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他早已料到死后的情景,留下了这首《自作挽词》。《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凄婉之词是他对宋词的贡献,然而这只是秦观存世文学作品的一小部分,家境不如晏几道的他不可能将男欢女爱视作生活的全部,反而作为士人的秦观心中“家国天下”才是主旋律,政治的黑暗令他黯然神伤,或许令他伤心的并非仅是自身的遭遇,也包含着对未来家国命运的担忧,盛世之下,危机已然浮现。
秦观去世那年,宋徽宗赵佶即位,一年之后,他将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纳入宫中收藏,描绘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的画卷成了擅长字画的宋徽宗的心头好。而传闻中他还有另一个心头好,就是当时汴京青楼花魁——李师师。
李师师身为风尘女子,自然不能只有“道君皇帝”赵佶一位客人,她与当时名动天下的才子周邦彦过从甚密。以诗经中“邦之彦兮”为名的周邦彦用自己的才华显示出并非浪得虚名。
传说某天宋徽宗身体不舒服,本来不该去找李师师,当日她就约了周邦彦相会,而此时恰好宋徽宗因新得到橙子而来送给李师师,周邦彦无奈藏到了床下,看着宋徽宗与李师师约会的场景。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倘若如传闻所述,身处床底的周邦彦见到了一场历史性的会面,李师师先是剥开饱含赵佶浓情蜜意的橙子,两人品尝后,便在深秋时节温暖的帷幄之中把玩乐器,香气弥漫、爱意缠绵,在男子将要离去之时,含情脉脉的女子不舍的进行挽留。全词并未直接描写女子的相貌,却让人能想到她如花的容颜;并未展现男女的缠绵悱恻,却可让人感受到两人情投意合;并未从女子主观上叙述对男子的依恋,却将她的心态刻画的惟妙惟肖。
“奉旨填词柳三变”只是柳永的自嘲,而周邦彦作为大晟府乐官,作曲填词正是他的职责所在,他文采音律,无所不精,由他整理和创作的乐曲,有着严苛的格律性,而与之对应的词作,也一样的规范,他留意字声,注重声调,从而有了浑然天成的韵律美,形成了被后人推崇为婉约正宗格律派的风格,周词章法变化无穷,姿态万千,成了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且由于有了严格的规律可遵循,词到了周邦彦的时代,已经不再是曲的附属,而是一门真正的学问。
分庭抗礼周邦彦于宋宣和三年去世,此前一年,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宋与金订立了海上之盟,相约瓜分辽国。擅长吟诗作赋,书法绘画的宋徽宗一辈子都沉浸于风花雪月之中,面对金人的狼子野心,他懦弱不堪,卑躬屈膝,但这也没能换来哪怕一丝和平,靖康年间,他与大量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一起被掳走,成为金人的战利品。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北宋的皇帝们或许都有收复幽燕的想法,可他们一生一世都没踏上那片土地半步,宋徽宗应该是有幸踏足幽燕的北宋帝王之一,可是他当时的身份已经是金人的阶下囚。
这份屈辱800多年后依然没有被人忘却,文人将他写进小说,竟因炽烈的民族情感成为一时经典,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此事必然怒发冲冠、义愤填膺。中原沦陷于金人之手,大量汉人南渡,却也有人矢志“收拾旧山河”,就连身为女子的李清照也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豪之语。
可现实对她越加冷漠,国破,家亡,夫死,一连串的悲剧集结于她身上,意志再坚强的人也难以释怀,从前清新明丽的词风,瞬间转为沉郁凄婉。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对音律造诣极深,年轻时著有《词论》一文,将北宋诸位著名词人数落个遍,不过她绝非眼高手低,到了她自己的词,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开篇连用叠词在韵律上错落有致,从词义上则直接进入了悲伤的基调,此后的情景描写也是依循于此。残酒,晚风,归雁,落花,无一不让李清照陷入了苦闷,黄昏时刻,她独守空窗听雨打梧桐,点滴零落的不仅是雨,也是她的愁绪,它延绵不断,难以用语言形容,因而只能感叹一句,无法消解。
生长于官宦家庭的李清照依然在动荡不堪的年代有无尽的愁绪,平民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更是民不聊生,为了救国于危亡,无人仁人志士投入到抗金事业中,经过十数年奋斗,终于见到了希望。
1140年,金人撕毁盟约南下,岳家军击败金军,逼近汴梁,然而岳飞却被召回,失去了克复神州的最佳机会。同一年,山东的一户人家里诞生了一名男孩儿,叫做辛弃疾。
二十一年后,金主完颜亮南侵,在金人控制下的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金人的统治,辛弃疾加入了义军之中,然而由于叛徒出卖,义军首领被杀,他率人突入金军营中,抓获叛徒归附南宋,并且根据自己掌握的形势写出了军事著作《美芹十论》献给朝廷,期望能够北伐中原,恢复华夏。
然而“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统治者安于苟且,对复国之事并不热心,辛弃疾在朝中为官多年,壮志难酬。60多岁的辛弃疾在镇江担任知府时,登临京口北固亭,抚今追昔写下了千古名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音约为bo)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辛弃疾到镇江为官的800多年前,京口有原籍彭城的刘姓人家,由于五胡乱华,他们迁徙到江南为生,家族中有一人名为刘翘,他的妻子难产而死,由于请不起乳母,他想抛弃孩子,而这个孩子,正是后来的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长大以后加入北府军(北方流亡人组成的军队),破孙恩,定桓玄,平南燕,灭后秦,收复了黄河以南和关中地区。尔后刘裕建立宋朝,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被魏太武帝拓跋焘(鲜卑名为佛狸伐,意为狼主)追至长江边,在瓜埠山上建立行宫。想起过去历史往事,辛弃疾思绪万千,自己已经64岁,便以廉颇自比,希望不要被看低,有朝一日得到重用。
辛弃疾
然而辛弃疾担心的事情全部发生,开禧北伐前,韩侂胄纸上谈兵,撤了辛弃疾的职务,导致辛弃疾郁郁而终,留下陆游“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已归荒墟”的感叹,而最终开禧北伐也以失败而告终。
矢志不渝想要收复旧土的辛弃疾在投奔南宋后的40多年中并未能如愿,却留下了600多首词作,为两宋之间最多。经历了以赋为词的柳永,以诗为词的苏轼,宋词的写作手法已经大为开阔,而辛弃疾大量利用历史典故融入散文句法中,以文为词,词义浅显易懂,境界深邃厚重,他将自身的爱国热情依附于各个英雄人物之上,穿梭于历史时空之中,不论悲壮苍凉,还是慷慨激昂,这种磅礴宏大的气势让宋词在词境上豁然开朗,以至于能够和诗分庭抗礼。
宋室南渡后词人爱国热情高涨,除辛弃疾外诸多豪放派词人也各有特色,沿着苏轼和辛弃疾开拓出的道路,以一种曾被视作“艳科”的文学形式抒发着不屈意志和万丈豪情。
而当时的大环境却是原本唐末的兵乱就导致了许多“燕乐”乐谱损失,靖康之耻更是让大量教坊乐曲流落民间或者永久的消逝在宫人被驱赶北上的途中,作为词曲一体的艺术形式,到了南宋时期,为了宋词不失去灵魂,要么有新创作的曲子,要么找回原有的曲谱。
好在中国文化绵延不绝,历朝历代并不缺乏有作曲填词能力的人。唐玄宗为梨园鼻祖,诸多乐曲出自他手,他亲手所制的《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的巅峰,也是歌舞的集大成之作。五代时期不仅风流文雅的文人墨客精通此道,就连被朱温赞誉“生自当如李亚子”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也擅长,原名《忆仙姿》的词牌因李存勖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的名句,被人称作了《如梦令》。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此中高手,而他的皇后周娥皇精通琵琶,原本在黄巢之乱后散佚的《霓裳羽衣曲》,李煜得到残谱以后,他与大周后按谱寻声,再次补缀成曲,不过曲谱在南唐灭亡时被他烧掉。北宋年间曾为大晟府乐官的周邦彦精于音律,被格律派词人奉为开山祖师。
霓裳羽衣曲——涂志伟画作
宋室南渡之后,虽然官方并无人再能与周邦彦相提并论,但在民间却有人继承了他的衣钵,为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人是终身未仕的白石道人——姜夔。没有需要为官一方的羁绊,他云游四海,自己谱曲,并搜集古谱,他旅居长沙时,登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峰祝融峰,发现了唐代献神曲《黄帝盐》、《苏合香》乐谱。继而又从乐师旧书之中,发现了商调《霓裳羽衣曲》乐谱。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括)《乐律》(《梦溪笔谈》),《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曲》)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白石道人歌曲》卷三
与其他词人不同,姜夔把乐谱记录在自己的文集中,因而留有《白石道人歌曲》传世,当今世人可以通过姜夔留下的曲谱还原当时歌曲风貌,那首著名的《扬州慢》是姜夔自己作曲并填词,体现出了他词句精巧,韵律优美的特点,又因为在金人南侵之后已经难以沉醉在盛世太平的假象之中,文风在骚雅之余暗含忧郁。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
这首词首先指出了曲子的由来,之后才是填词内容,搭配上按照姜夔流传曲谱重新制作的音乐欣赏更佳。
词音难续燕乐最初来自宫廷,每当遇到大的战乱,就会有严重损失,唐代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已经使许多雅乐和燕乐失传。
广明初。黄巢干纪。乐工沦散。全奏几亡。及昭宗即位。将亲谒郊庙。有司进造乐悬。询于旧工。莫知制度。——《唐会要·卷三十三》
虽然唐代乐谱和演奏方式有诸多损失,但是在宋代经过发展,燕乐得到了恢复,可靖康之乱的损失,更是超过此前各类战乱。
金人来索御前祗候方脉医人教坊乐人内侍官四十五人露台祗候妓女千人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等家歌舞宫女数百人先是权贵家舞伎内人……诸科医工百七十人教坊乐工四百人……又取车辂冠冕及女童六百人教坊乐工数百人——《三朝北盟会编》
靖康之耻
由于北方沦丧,到了南宋时期,燕乐逐渐式微,好在还有精通音律和文学的作家寻找乐谱,继续创作,诸如姜夔、吴文英等都居功至伟。
然而到蒙古崛起之后,战争更加残酷惨烈,蒙古灭金后,原本有5000万人口的中国北方,只剩下100万户,人口损失达到了90%。由于蒙古内部的倾轧斗争南宋虽然继续存在了几十年,但也最终没能逃过被灭亡的命运。
1276年,南宋临安朝廷向元投降,北宋末年的情景重现了。此时所作的词成了南宋词人们的绝唱。随元军北上的南宋宫人中有宋度宗昭仪王清惠,她从南宋都城临安出发,途径北宋都城汴梁夷山驿站,此时感受到了痛彻心扉,因而留下了她唯一一首传世词。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面对目前的情景,王清惠陷入了往日的回忆中,安定闲适的生活被鼙鼓声打破,繁华的景象瞬间消逝,国破家亡降临到了每一个人头上,“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尘世间已经没有人能够改变她的命运,她只能寄情于幻想中的人物,期望可以保全自己的节操。
这首词写在驿馆墙壁上,之后被胁迫北上的谢太后看到以后,这首词传播开来,其他词人看到之后纷纷写词相和,其中就包括文天祥。他不仅和了一首,还代做了一首。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文天祥以安史之乱时唐代名臣张巡自比,在自己的志节上和王清惠达成了统一,王清惠最终出家为道士,保全了自己的节操,而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丝毫不为所动,以死报国。
南宋的灭亡加速了宋词的衰败,自唐代就开始的音韵变化在此时愈演愈烈,入声从唐代就已经从西北地区逐渐消失,北宋之后,中国北方地区的入声也几近消亡。历次动乱中虽然有乐师流落民间,但南北方的差异最终造成了南北曲的区别。元朝自北向南一统天下,最终被称作“元曲”的艺术形式实际上也被称作“北曲”。
元朝虽然文字狱不严重,可像南宋词人一样以文为词抒发爱国热情显然已经很难实现,精通音律的文人们按照韵律作词的同时,早就越来越痴迷于对文字的提炼,或许是由于环境所致,南宋灭亡后这种情况越发明显,南宋遗老遗少们做的咏物词虽然巧妙文雅,被清代词学家称赞为“厚重”,实际上非常晦涩,以至于到了近代被胡适称为“词匠的笨把戏”。
天香·咏龙涎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篝素被。
这首咏龙涎香的词用典丰富,构思巧妙, 用词考究。目前已知龙涎香是抹香鲸分泌物,但在当时认为是龙吐出的香料。
龙涎于香品中最贵重,出大食国西海之中,上有云气罩护,下有龙蟠洋中大石,卧而吐涎,飘浮水面,为太阳所烁,凝结而坚,轻若浮石,用以和众香,焚之,能聚香烟,缕缕不散。——《岭南杂记》
全词描述的是采龙涎香,以及焚香时的场景,龙涎香世之珍奇,焚香后甚至可以感受到“海天云气”。袅袅青烟升腾而起,朦胧中带着此人的思绪回到往日,昔年酒宴的场景历历在目,而回到现实中,自己已经老却,无法回到过去。
此词是《乐府补题》收录的第一首,《乐府补题》37首词几乎都是咏物词,南宋的遗老遗少在“亡天下”以后难以直接述说对旧国的思念,以咏物的方式表露心迹。哑谜一样的词句留下了草蛇灰线供人循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他的内心深处,就如同破解谜题一样,能够破解的人,对谜题的乐趣称赞有加,而未能破解的人,自然顿觉无趣。
作者受限于客观环境,并不希望太多人参透他的想法,所以本身作词的读者对象就是和他一样的遗老遗少,他们能够深刻的理解这种感情,彼此之间可以通过此类咏物词进行交流。这样的结果就是晦涩的词语难以被世人所接受,曲高和寡的宋词更加难以在世间流行开来。
元代文人地位不高,到1313年才开科举,文人受限于艰难的生计,源出宫廷被统治者推崇的词曲由于失去了高层的关注和受众面逐渐狭隘而失去了最后的生命力,几经沉浮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清词中兴《全宋词》一共收录了2万多首词作,正在编纂中的《全清词》,收录甚至超过30万首词作。虽然宋词数量少有年代久远的原因,但清词的数量和词人创作的热情蔚为大观。
由于语音改变,受众稀少等原因宋词自元代就开始衰微,明清时期燕乐已经彻底失传,因此当时所作都是文人词,离开了音律的核心,词作实际上形同一具缺乏灵魂的僵尸,士人们将它从文学体裁的坟墓中挖出来,将自己的意志注入其中,宋词得以复生,虽然无法和生前相比,却也能让人体会到一丝往日的风韵。
最先将让宋词焕发生机是在明末另一场浩劫中,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亡事业,其中就包括了“云间词派”的领袖陈子龙。
浣溪沙·杨花
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这首词是陈子龙为“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而作。柳如是为明末清初名妓,本名杨爱,因辛弃疾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而自号“如是”,亦可见其人对爱国词人辛弃疾狂傲之气的欣赏,她13岁嫁与明末重臣周道登为侍妾,周死后被逐出,流落松江,改旧名,自号“影怜”,她在那里结识了松江人陈子龙。
出身风尘的柳如是虽然是女儿身,却有男子气概,经常身着儒服男装,与陈子龙等名士纵谈时势,陈子龙的风度和才华令柳如是心驰神往,柳如是的美貌和胆略也使陈子龙朝思慕想。这首词上半阙描述杨花飞舞的情况,用以表述对柳如是身世飘零的怜爱惋惜和彼此感情的艰难,下半阙则流露出对她余生的忧虑,担心她年老色衰以后的境况。而最后一句,则似乎呼应了,柳如是得名的那首词的最后一句“知我者,二三子。”
《柳如是》电影中的陈子龙与柳如是
由于陈子龙的家庭原因,两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崇祯十四年(1641年),23岁的柳如是因被深情所感动,嫁给了年近六十的东林党领袖、明末大儒——钱谦益。
没过多久,历史似乎重演,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没能支撑太久,在农民起义中被推翻,随之而来的则是满清的入关和血腥杀戮,亡国之象瞬间变为亡天下。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陈子龙以“花”比喻故国,以东风比如满清,用风吹花落来形容抗清事业艰难。下半阙则说明梦里思念的都是辅助明代宗室复国,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作者像杜鹃一样以血泪来抒发自己的忧伤。陈子龙擅长“以浓艳之笔,传凄婉之神”,这首词亦是如此,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作为心系天下的男人,陈子龙愿意奋死一搏。永历元年(1647年),多次参与抗清斗争后,陈子龙被捕,在途中趁机投水自尽,时年40岁。
满清攻入江南后,时任南明礼部尚书的钱谦益在柳如是的劝说下投水殉国,然而却因为水太凉而不愿下决心,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钱谦益救起来。之后钱谦益剃发降清,被授予礼部侍郎。辞官后钱谦益修了明代诗歌总集《列朝诗集》,收录了从洪武到崇祯1600余位诗人的作品,明末三大诗人之一的陈子龙未收录。
康熙三年(1664年),在钱谦益降清后劝说他暗中参与复明的柳如是在丈夫死后为守护家产自缢而亡,时年46岁。
乾隆年间,清代统治已经稳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陈子龙“忠裕”,同年十二月,乾隆亲诏钱谦益列传《贰臣传》乙编,以示与洪承畴之别,并且亲自作诗一首来讽刺。
大约300年后,史学大师陈寅恪封笔之作是超过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彼时已经失明的他,口述由其他人代笔也要完成这部著作,不少人认为不值,而他却认为柳如是有“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感泣不能自已”。
立志要嫁一个“博学好古,旷代逸才”之人的柳如是,曾经认为“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无憾”。陈子龙身负黍离之悲,复国未成,必抱憾而死,未知因家产而死的柳如是最终是否有所遗憾。
陈子龙重新振兴宋词后,清初词人纷纷模仿,诞生了广陵词派和西泠词派。之后的阳羡词派上承豪放派,而浙西词派却师法婉约词。
不过当代最推崇的确实康熙年间名臣纳兰明珠长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纳兰性德仅比康熙小一岁,彼时满清入关不久,但纳兰性德汉化程度已经非常高,词作浅显易懂,用情深刻凄惋,是清词典型人物之一。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明末柳如是喜欢男装,清代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家在近代化的浪潮中无所适从,中华文明岌岌可危,仁人志士又开始了救亡运动,期间又有诸多文人作词明志。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已然开始,而中国的妇女却大多还裹小脚,秋瑾却又穿起男装来。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是鉴湖女侠秋瑾所作,表明了她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身为女儿身的秋瑾却有一颗比男子更热烈的救国心,凡夫俗子的丈夫难以与她志趣相投,知音难觅的她毅然决然冲破家庭牢笼,抛弃了卓越的生活条件,甚至离开自己一双儿女,投入到革命的道路中。
秋瑾
秋瑾在日本结识了众多进步青年和革命志士,如鲁迅、陈天华等,他们回国后不断筹划推翻清王朝。1907年,徐锡麟与秋瑾密谋一同起义,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秋瑾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秋瑾身着长衫被捕后没有供出任何人,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最终就义,时年仅32岁。
清代被推翻后,中国进入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传统的文化知识虽然逐渐不重要起来,人们对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渴望却与日俱增。此前的烈士们前赴后继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面对层层阻力,曾经接受过清代传统教育的人带领中国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面对壮丽的祖国山河,回想历史上的英杰,作者表露出了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不懈努力一下,一个崭新的国家开始孕育。现如今虽然不再有那么多人精通宋词这种文学体裁,然而人们对这种古老的语言艺术一刻也没有忘却,那些脍炙人口、鞭辟入里的词句早已植根于每个人的脑海之中,镌刻在民族的灵魂之内。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我和我的祖国简谱,中国古诗能让我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
谢邀。中国古诗能让我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为什么西方诗让我完全没感觉?
诗歌本身就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诗是韵文,是高端的、凝练的、有节奏感的情感抒发文字。换言之,诗是有更高条件约束的文章,即使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诗歌也是所有文体中最难于被理解,甚至需要“翻译”(赏析)的文体。正因为表达的曲折,意境的悠远,诗歌才能成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虽然遗世独立,却睥群雄。
很多人读不懂诗,但是却无法也不敢轻视诗歌——这是文化地位尊崇的体现,所以不论从古到今多少荒唐的事情出现在诗坛,也不会影响到诗歌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
作为文章,表达是第一目的。曲折回环的修辞手法是为了让读者在达到了解作者思考之时或恍然大悟,或如痴如醉。也就是说,诗歌是用精炼的语言将情感衬托玩到极致,构思和意境极其重要。如果只注重修辞,而没有内容和意境,就会成为形而上的空洞文辞,历史上的齐梁体、晚唐体都是样本。
所以,诗歌的正确走向都是在修辞和内容之间达到高度的平衡。既要写得美,又不能让读者被绕晕——而后一点尤其重要。为什么我们喜欢盛唐诗歌?因为他们那个时代既继承了宫体诗的美,又合了盛唐昂扬向上的意象,学习汉魏风尚,以内容为肱骨。同时,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们认识到唯有传播出来才是好文学,写诗要让不识字的人都能听懂,盛唐、中唐在形式和内容,高境界和广流传之中的度是把握得极好的,才创造了诗歌史上的顶峰。
我们母语的诗歌,必然是让我们听懂,并走入诗人的精神世界的——这是诗歌、是文学最基本的功用。从本质而言,世界上所有的文章都是议论文,只是修辞手法不同罢了。议论文就是摆论据,论证观点,说服读者。小说是这样、散文是这样、诗歌也是这样,它们只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说服读者,产生同理心。让读者产生通感,从而被打动,是所有文字的最初始的作用,甚至我们日常语言交流的目的也是如此——寻找沟通,获得认同。
只不过手段不同,理解的难度不同,修辞的手法不同而已。
有了本民族语言文化从小打底的基础,再难的学术著作,再神秘曲折的小说,再绮丽神秘的诗歌,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积累,去了解背后的知识,没有读不通的——因为构成这些作品的字我们从小就认识。
翻译占有决定性因素西方诗对于西方人也是一样的。
所以,问题在哪儿?在于人,在于人生活的团体,在于人生活团体所在的地域。总的说起来,在于文化差别。
西方诗是在西方语言之上简练、提成、表达西方人想法的韵文(这一点是相同的),为什么我们读很多西方诗,感觉没有节奏感、又没有押韵?
那是翻译太烂的缘故。
有朋友说泰戈尔的小诗就不押韵,没节奏,可是地位崇高。
《飞鸟集》里的诗,实际上都是泰戈尔平时随性而写的几句话,如同你在朋友圈写那么几句一样。只不过泰戈尔用诗人的眼光和敏感,来观察和欣赏自然,写出优美的句子,常常透出哲思。 这些“小诗”,有点像西方人写的“断章”,并不符合西方诗的格律,而靠内容本身的优美和哲思取胜。
也就是说,从严格的,刻板的,守旧的观点来看,《飞鸟集》就不是诗。
但是泰戈尔的作品,充满趣味,引人深思。这种深思,是在强迫读者去思考,而读者沉浸在他优美的文字中,毫无察觉。他虽然形式上打破了诗的局限,但是在催人思索的哲思之路上,他走得比传统诗人更远。郑振铎选译了《飞鸟集》,中国人马上被这种小巧、美丽、妙思的形式所吸引,泰戈尔热延续至今。冰心的《繁星集》就是模仿《飞鸟集》的形式。
中国的现代诗也正来源如此。只不过后来者相对缺乏这种哲学灵性。同时在风云激荡的时代,现代诗又接过古典诗歌讽喻、批判社会的功能,加上热血青年的激情,变得更加世故、接地气,篇幅也越来越长,中国人浸透骨子里的诗歌特色“平仄、节奏、押韵”开始慢慢回归,掀起了现代诗的发展高潮。
翻译的好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帮助,我们就看《飞鸟集》的翻译就知道,郑振铎的翻译带领了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方向,而当代“大家”冯唐翻出来,没几天就下架了,因为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有生于无,反制于无人是一样的人,精神殊途同归,最终也会走到一起。所以古诗、现代诗、西方诗对世界的多样性反射、对精神世界的多样性幻想,其实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一点从宗教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虽然宗教是对文化异化得最明显、最可怕的路子,但是我们去探究那些宗教所仰仗的思想创立者的学说,就会发现其实“天下大同”,他们都是在探求世界的本源,人类的生死。
而打破这种殊途同归的同一性的,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好比如相同思想观点衍生出不同的流派来一样,最终不同流派反目成仇,互相厮杀。释迦摩尼提出“苦集灭道”的时候可曾想过他的后学者不能吃肉,不能娶妻?这些都是人为观点的异化,变相的阻碍了人类对终极观点“同归于尽(本意)”的追求。
从老子的观点来说,这是因为“道生一”,生出“德”来,反而阻隔了人类追寻“道”的脚步。语言文字的地域性发展是必然生成的,反过来阻碍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大同。
所以,我们对西方诗没有感觉,其实和西方人对我们的诗没有感觉是一样的。一个外国人,得有多深厚的中华文化知识才能读懂“庄生晓梦迷蝴蝶”?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理解,甚至没有人能正确理解。那我们又何必奢望去理解西方诗歌背后的文化隐喻呢?
这不仅仅是翻译的“信、达、雅”的问题,而是沟通方式,语言文字本身就有文化沉淀和模糊概念,无法精确的量化。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内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这三点的基础都是现代汉语翻译。
“信、达、雅”于诗歌的特殊难度诗歌是文字之上的提炼,本身就对“达”互为矛盾。比如说我们的“诗家语”,倒装或者缺失都是为了节奏感的存在,让我们的诗歌形式更“雅”。也就是说诗歌(文言文之上)这种形式和文章、小说翻译不同,你要“达”,就要牺牲一部分“雅”;你要“雅”,那你就得适应“诗家语”的特殊表达方式。
而一旦不“雅”了,又谈什么诗歌美感?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没有长期在东西方都生活过,并且对东西方文字、语言、文化都有深刻研究的人是无法胜任这个工作的。
把“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的翻译者,又如何有能力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翻成和西方文字中具有韵感节奏感的诗?
这对如今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是过分的要求。
并不是在西方就看不到这个景色,也并不是老外就没有这种感受,而是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如果能够打通这两者之间的表达方式,最简单的就是都翻成白话文,翻成大家都了解的现代文字。“常凯申”应该就是这种方式的结果,翻译者并没有想过去进行考据订正,当然他们可能也认为国外通用发音,不用顾及国内读者。
而翻译的目的,和语言文字的目的是一样,是为了交流、沟通、说服。显然这种翻译除了让人觉得好笑之外,达不到其他效果。
当然,有些时候还是能做到的。
说到诗歌翻译,近来网上最流行的当是电影《暮光之城》里面一句台词的文言文做派:
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e world,
sun ,moon and you,
sun for morning,moon for night and you forever .
我爱这世上三样东西,太阳,月亮和你。早晨的太阳,夜晚的月亮和永远的你。
如果就这么直译,就是挺齁的一句情话,更像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或者这么说,是不押韵的西方诗。
但是经过我们神奇的网友带上文言文的外壳,瞬间气质就高大上了起来: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
日、月与卿。
日为朝,月为暮。
卿为朝朝暮暮。
这是一首古风,而且感觉就出来了。和前面白话翻译比起来,就好像泰戈尔的小句子,有着冯唐和郑振铎的差距。
所以,当我们读到这种翻译得非常好,在语言上完全契合汉字水平,而又没有丢失原意的作品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感受到西方诗的精神世界呢?
当然是可以的,世界本来相通,只是千疮百孔。
而好的翻译就是在这千疮百孔的世界里修路搭桥的人。
2. 到底能不能称为艺术家?
能称得上艺术家的,须是那些才华出众,德艺双馨,于国于民做出过较大贡献的人,朱之文,只不过曾经的选秀脱颖而出的一名草根歌手,仅凭自身条件优越--鹦鹉学舌唱了几首脍炙人口歌曲而已。试问贵有何德何能而被授于这个光荣无尚的称号?充其量,一掬明日黄花——败落之花。
平凡是世界构成的要素,
没有平凡,就便没有世界。
平凡是一种操守,
平凡中孕育伟大!
伟大来源于平凡!
3. 绝对不能离开平仄韵律?
完全正确,绝对正确。
只要是标准的格律诗和合格的对联,离开平仄,就如鱼儿离开水,瓜儿离开秧,即便是能生存,也没有了活力和生命力。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而格律则是其灵魂和精髓。欲探究格律,必弄清分类。大唐盛世不仅是中国古代划时代的分水岭,更是诗词的鼎盛期。
自唐代开始,诗分两类:一曰古体诗;一曰近体诗。
古体诗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拘束,亦称古诗或古风。
近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亦称近体诗。
我们讲的格律,主要是近体诗。
欲掌握格律,必理清区别。1、看句数。古体诗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绝句四句,律诗八句。
2、看字数。古体诗字数不定,四、五、六、七言的,还有杂言的;近体诗一般五、七言,不得任意增减。
3、看韵脚。古体诗用韵不严,韵脚可平可仄,可换韵。近体诗韵律严格,一般押平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4、看平仄。古体诗宽泛,近体诗严格。
5、看对仗。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需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赏析经典律诗,探明其中奥妙。唐诗符合韵律的诗可谓浩如烟海,经典繁多,信手拈来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再看看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只要你按照律诗的五大要素剖析,你就会发现它的美妙所在。
对联是祖国传统文字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经久不衰。何为对联?对联也叫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古人认为桃木可辟邪,就把神荼、郁垒的神像刻其上,置于大门两侧。后来加上文字,演变成对联。王安石曾有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对联中的韵律规则。对联中的韵律是通过汉字发声的平仄来体现的,同一联句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对联的基本要求。1、上下联字数相同。如:半壁苍岩依水廓,一轮明月护山城。
2、上下联词性相当。实对实,虚对虚。
3、上下联结构相称。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4、上下联节奏相应。如:天地低昂龙虎气,雌雄争战帝王才。
5、上下联平仄相谐。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无论是格律诗 ,还是对联,内容永远为王。为了遵从格律而忽视意境,为了意境而不顾格律,都是不可取的。当我们看到如画的美景,
当我们想表达爱慕之情,
当我们欲述说人生悲欢,
当我们要抒发个人抱负……
就会激情澎湃,诗情喷发,
而此时,选择就非常重要了。
选择“古风”,你就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信马由缰,任意驰骋。
选择“格律”,你会把意境表达的更美,格调表现的更高,韵律更加优美。
不过,这真需要深厚的功底啊!
4. 有哪些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诗词?
1.唐•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2.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五代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7.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5. 从小时候就有手风琴情节?
老弟好:(请允许我对你这样的称呼)我六十八了,手风琴买不到四个月,因我识得简谱,有点点乐理基础,跟着视频老师学,现在已能简单的左右手配合,时下正在练习《我和我的祖国》,听着能像个样了……记着我们成不了“家”更成不了“名”,自娱自乐,了却童年时代的夙愿足矣。我的体会是,左右手分别练习音阶(从触键时养成“盲键”的习惯),左手贝斯看起来密密麻麻,其实有规律排列,慢慢触键去体会。难点是左右手配合,不容易,一句简单的乐谱我不厌其烦的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练习才有点起色,而这“一句”我似乎觉得完美的配合,令我茅塞顿开,窍门就能掌握一点点了。总之,每日勤练是正道,网上跟着老师学,更重要的是不要有包袱,自个玩玩就行了,退休在家,闲来无事,乐呵乐呵,美哉。祝你学琴进步,愿我们老有所乐!谢谢!
6. 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屠格涅夫是一位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让俄国文学在西欧大地上树立起神圣丰碑的俄国民族文化的号手,他的小说世界充满了写实的诗意,是一块丰富的宝藏。
置身其中,我们总是会得到一种纯净的美的感受和令人屏息的感动和震撼,他为我们铺开的文学画卷上,长久地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综合而论,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以下3个艺术特色:
1、利用委婉细腻的心理描写,完成精湛完美的人物性格刻画;
2、简练朴实的叙述语气与简单自然的情节,显示出冷静客观的写实主义色彩;
3、将写实的内容上升到了诗意的高度。
我将从以上三点出发,结合他的具体作品回答问题。
01 利用委婉细腻的心理描写,完成精湛完美的人物性格刻画文学是人学,而小说最深遂并打动人心之处便在于塑造出丰富可信的人物典型,让读者从中看到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一曲现实生活的交响乐,而乐谱上的主要音符便是各具特色的人物。屠格涅夫小说中的人物总能让人过目难忘:如“多余人”的典型罗亭,孤独探索的“新人”巴扎罗夫以及其他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跳跃在屠格涅夫为我们铺开的人物画卷上,散发着伟大的艺术魅力。
“我是沉在河流的底层了”,读过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贵族之家》的读者一定会记得主人公拉夫列茨基的这句内心独白:
“那么,这儿是我,我是沉在河流的底层了”,拉夫列茨基又自语了。“在这儿,生活总是这么平静,这么悠闲”,他想着,“无论谁,落到了这样的生活里面,就得顺从自己的命运:这儿无需激动,用不着烦恼,在这儿,只要安静地埋头前进,正如耕夫追随着自己的犁路,那就行了。在这四周,全有着怎样的活力,在这不变的沉寂里全都藏着多么茁壮的生命!……为了一个女人的爱,我的最好的岁月全给消磨完啦!……愿这儿的单调生活来安定我,愿它来抚慰我吧;让它来教育我,使我也能不慌不忙地干点儿事业出来吧。”通过这一段抒情化的内心独白,拉夫列茨基在心灰意冷后的死心和在欣欣向荣的大自然的感召下,内心的追悔和希望被生动、细腻地传达出来,打动着我们的心灵,也使我们贴切地了解了“多余人”复杂性格和思想中积极的一面。
屠格涅夫还用白描的手法进行人物心理刻画。如《处女地》中对自负、虚荣的官僚夫人西皮雅京娜潜在心理的勾勒:
“她聪明,性情不坏,也可以说是善良,其实她冷静、淡漠……可是她不容许别人对她冷淡……象西皮雅京娜这样的女人惯于挑动没有经验的热情男子,而她们自己却喜欢规律和安静的生活。她们很容易做到贞洁——她们头脑冷静,可是她们经常有支配人、挑动人和取悦人的欲望。这种欲望使她们显得活泼而有光采……。”屠格涅夫可堪为一名心理分析大师,他锐利的目光穿透了一个用美丽、高雅和刻意的温存将自己包裹起来的庸俗而虚荣的灵魂,生动地刻画出一个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贵族妇女真实而性格复杂的典型形象。她们灵魂的堕落源于精神的空虚,既令人厌恶又似乎可以理解。
在《父与子》中的奥津左娃、《烟》中的依琳娜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蒙上了这层影子。这些可鄙又可怜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了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人性中隐藏的幽微而复杂的一角在屠格涅夫笔下生动、真实地显露出来。
以上两方面显示出,屠格涅夫在表达主人公思想和引导读者深人认识人物形象方面的巨大才能。但是作为一位善于简练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写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认为过多的、直白的心理描写会带来太多创作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因此尽量少用以上方法。
他坚持认为作家是要创造形象,而不可用解释,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和结论强加给读者。偏见是和缺乏技巧结合在一起的,它是幼稚的表现,这是一种粗制滥造的做法。
这表现在“隐蔽心理描写”方法在其小说中的大量使用。比如《贵族之家》的末尾,已做了修女的丽莎再次见到拉夫列茨基的情节时:
“她以平匀的、急促而又柔和的修道女的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一眼也不曾望他,只是朝他这一边的眼睛的睫毛却几乎不可见地战栗了,她的消瘦的脸面也更低垂了,而她的绕着念珠的、紧握着的手的手指,也互相握持得更紧了。”人生中有些瞬间,也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这段含蓄却又含意无尽的细节描写胜过千言万语,将那美丽睫毛一闪之间所有的悲痛定格在人们心头,使读者也随之心痛得屏住了呼吸。
类似这种无声胜有声的、以细节描写揭示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妙笔在屠格涅夫的小说中举不胜举。如《前夜》中已悄悄爱上英沙罗夫的叶琳娜听到英沙罗夫突然失踪的消息时,她:
“沉到一把椅子里。‘大概是到莫斯科去了吧?’她说着,竭力想装作冷淡”。在《父与子》中,当巴扎罗夫与奥津左娃散步归来遇见阿尔卡狄时,心不在焉地道了一声“早安”,却忘了已和阿尔卡狄道过早安了等等,这些一带而过的细微之处反映出一种冷静的克制但掩示不住因爱情的滋生而产生的内心波动。
以人物的行动来暗示人物心理虽不是屠格涅夫的独创,但是在他手中,这种传统的小说手法的运用已经到了完美、纯熟的境界。它淡化了小说叙事的主观引导色彩,让读者独立地去体悟、思考。
莫洛亚在《屠格涅夫传》中写道:
“屠格涅夫始终没有忘记,把神经质的懦弱青年和热情而意志坚强的姑娘彼此之间对照,还有过分自我分析的男人和勇敢委身于人的女人之间对照。”这提出了屠格涅夫塑造人物形象的另一种常用方式——人物对照。而这种对照除了莫洛亚所述及的不同人物之间的对照外,还包括人物自身矛盾的两方面的对照。
以《罗亭》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方式产生的有力效果。德米特里·罗亭在激烈的辩论中总是不可战胜,而面对爱情,却不敢去承担责任,做了一名儒弱的逃兵,这是主人公自身的对照。
娜塔丽娅是一位柔弱的少女,却有着强于罗亭的敢爱敢恨的勇气;将生命耗费在趋炎附势、奉迎讨好中来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潘达列夫斯基,在虽然最终未有所成,但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罗亭面前,灵魂是多么的渺小和卑贱;不满于现实,同样曾怀着改造社会的崇高理想与罗亭走在一起的列日涅夫与罗亭相比,少的是义无反顾的勇气和经久不熄的热情。这些是人物之间的对照。
而所有这些对照都统一于一个中心——为刻画中心人物罗亭服务,他性格的各个方面在这些鲜明的对照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而同时,透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屠格涅夫总是赋予主人公的性格以分裂性:
他们时而意气昂扬,时而彷徨软弱,总是具有一种不完美性。(《前夜》中的英沙罗夫除外)。
为什么屠格涅夫不将这些具有某些先进因素的人物刻画成尽善尽美的英雄来歌颂,并由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呢?因为他一直格守着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可以说,在整个欧洲文学中,很难遇见如屠格涅夫般,更加委婉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更加精湛完美的性格刻画。
02 简练朴实的叙述语气与简单自然的情节,显示出冷静客观的写实主义色彩屠格涅夫曾自言:“我是一个写实主义者”。在19世纪的俄国文艺论争史中,因为塑造了“巴扎罗夫”这样一个“虚无主义者”形象,屠格涅夫曾经受过大量的责难和激赏。
民主主义革命者斥责他“丑化和歪曲”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形象,而一度以他为敌的政治保守派却给予他比斥责更令他难受的称赞,认为他讽刺了虚无主义者的不道德的一面和毫无情感的冷酷。
这使本是怀着同情和尊敬来刻画这一形象的屠格涅夫深感苦闷。而这一反响的产生正是源于他谨慎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对新生的进步力量,他以其敏锐的眼光看到了他们给俄国带来的希望,但也并不回避其不成熟和极端的一面。
莫洛亚在《屠格涅夫传》中这样写到:
“他是一个完全正确的艺术家,除非是自己所完全熟知的事,否则他便不会动手去写——在他的作品里,若以抽象的观念为出发点,那就是不完全的作品。”正因如此,屠格涅夫不欣赏左拉的小说,认为“是主义使他迷途的,由于他持有‘原理’,所以使他的头脑变得狭窄了。”
他也不满意同时代法国作家的创作风格,批评他们“不追寻理想的路,而过分地仗恃着想象,他们的文学有文学的派头”。作为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他的作品正如其人,不喜欢极端。
在任何绝对化的主义面前,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是一个冷静的、顽固的旁观者。他不会为了宣扬主义的目的去粉饰、雕琢,在他笔下,几乎一切都来源于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某一实在。他急切地向世人申明:
“我从来没有单靠自己的想象力创造过一件作品。当我要制作某作品中的人物时,必须要有一个实在的人物。”巴扎罗夫这一人物形象的雏型是他所认识的一个青年医生;罗亭的身上有他青年时代好友的影子;《前夜》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都源于一个与他相邻的青年地主赠送给他的一本自传性的小册子;《春潮》的构思基于他在德国法兰克福游历时的一段亲身经历……。
总之,他力求使自己的创作源于真实。同时,他也不热心于对主人公的结局加以旁观者的评价,他知道与感到现象的根源,但他所表现的只是盛衰中的现象本身。
综观屠格涅夫的全部小说作品,还会发现除《猎人笔记》和几个中篇小说外,其余大部分尤其是六部长篇小说都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叙事方式。
也就是说,他刻意让自己与整个事件和小说中的人物拉开一段距离,以便于利用旁观者变换观察角度的自由去开掘更多人物的内心世界,避免因拘于一个叙述角度以及从此角度贴近地刻画其他人物而产生的局限。
试想,如果通过丽莎之口去描述拉夫列茨基的心理活动,怎能不让人心生疑问呢?屠格涅夫这样做,既是为了使自己的笔尖更自由,也是为了达到一种客观、写实的效果。
此外,屠格涅夫还是一位力求节约的作家。他总是希望用最简练、最朴实的语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尤其反映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他的长篇小说在字数上是不占优势的,它们没有托尔斯泰小说中连篇累犊的哲理化抒情,也没有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冗长的自我剖析。
对代替了主人公的位置进行的主观化抒情,他总是做到适可而止,不让读者对自己心生厌倦。前面提到的“隐蔽心理描写”方法便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同时,他的小说经常都是在某一个危机的时期里展开,很多作家都是喜欢从主角的幼年时代展开故事,连托尔斯泰也从距离作品中心很远的插叙开始落笔。屠格涅夫则不然,几乎完全采取突然跳入主题的方式。
比如,《贵族之家》是从拉夫列茨基归国的一瞬间开始;《罗亭》是从罗亭出现在女地主米哈伊洛夫娜的客厅里开始;《烟》也是粗粗勾勒出几个相关的人物形象后便很快转人李维特诺夫与慧琳娜的重逢;《父与子》也只是发生在几个星期内的故事。
将读者引人其中后,屠格涅夫才对有必要提及的一些主人公的身世、经历作一简要介绍。他的作品从总体构架上都不是家庭史、个人成长史等时空跨度很大的漫长的“史”的东西,却仍然鲜明、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复杂多样的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其创作仍然当之无愧地被誉为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思想史”。
与古典派作家一样,屠格涅夫还表现出对错综复杂的情节的轻蔑。他的小说总是体现出一种简单明了的单线式结构,讲述一个故事,具有单一的中心人物,众多人物作为对主人公的衬托和诠释而出现,不同于托尔斯泰在其作品中多采用的双线式结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
“俄罗斯的诗歌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不喜欢机械地描写细节和拖拉情节的特点。”屠格涅夫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以出色的笔墨证明了这种传统的不朽价值。简练、朴实的叙述语气,简单、自然的情节,使屠格涅夫的小说显示出冷静、客观的写实主义色彩。
03 将写 实的内容上升到了诗意的高度作为以叙事体长诗《帕拉莎》而登上文坛的作家,屠格涅夫青年时代一直笃爱写诗,而晚年对散文诗的创作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写诗对屠格涅夫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技巧的锻炼,他取得了锻炼语言的经验,学习了语句的音律,并在语句的使用上做到了形象、鲜明、生动与简练。
约翰·高尔斯华绥也称赞他是一位“用散文写作的诗人”。这在其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中就已经显露出来,并一直贯穿于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中。
可以说,迄今为止,在这一方面,仍然没有人能超越屠格涅夫。他通过以下几个因素使自己的作品充满了诗一般的优美和芳香。
首先是屠格涅夫丰富独特的想象力所带来文字的形象、鲜明、生动如他在《猎人笔记·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中写道:
“新近砍倒的白杨树悲哀地横卧地上。”罗亭认为爱情有时:
“像灰烬下的火星,久久地暗燃着,当一功都已毁灭的时候,又在心田里突然窜出熊熊火焰……”在《贵族之家》中,屠格涅夫对于语言的巧妙运用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形容丽莎心中悄然而生的爱情时,作家这样写道:
“没有人见过,也永远不会有人见到,在大地的怀抱里,种子是怎样发芽,怎样开花……”当丽莎问起拉夫列茨基为什么要离开妻子时,拉夫列茨基说到:
“我请你不要碰那伤痕吧;你的手是温柔的,可是仍然叫我痛苦。”这些优美而想象奇特的句子总是时时跳跃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给我们以不断的惊喜和感动。
大自然总是诗人精神的栖息地,对于从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并深怀浪漫主义余绪的屠格涅夫来说,大自然更是无比的亲近和熟悉。
他用语言作画,为我们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绝伦、带着泥土芳香的俄罗斯风景画。美丽清新的草原,在秋风中絮絮歌唱的俄罗斯森林因他而在不朽的艺术画廊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其次,除了为着单纯的美而进行的景物描写外,屠格涅夫还努力将自然景物作为烘托人物心理和故事氛围的工具。如《贵族之家》中在描写拉夫列茨基的一段沉思时,作家加上了这样一句:
“燕子低低地掠过地上,一个一个地,全都没有声息,她们的寂寞的飞翔带来了哀愁,落在旁观者的灵魂上了。”寂寥的环境与主人公心中不可名状的愁绪巧妙地契合,产生了一种生动而又形象的表达效果。
另一段通过拉夫列茨基的自语描绘的自然景象:
“就在这窗下,倔强的牛蒡子从茂密的草丛里冒出了头来;在上面,独活草伸出了它那多汁的茎;更上面,圣母泪也扬起了它们的蔷薇色的触须;而那边,在那广阔的田野里,成熟的裸麦正发着光,燕麦正抽着穗,树上的每一片叶,草上的每一棵梗,也全部欣欣向荣,得时伸展呢。”大自然勃勃的生机与拉夫列茨基心中升腾起的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继续自己事业的决心紧密映衬,自然景物已成为主人公心理的投影,可谓情景交融,自然而又含蓄。
按:关于屠格涅夫的写景艺术,可参看我之前的回答:
《<猎人笔记>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描写犹如绝妙的风景画,其中的大自然描写有何艺术特色?》
完美的形象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屠格涅夫笔下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也如一首首纯美、质朴的小诗深深地铭刻在我们心中。如阿霞、丽莎、叶琳娜、《僻静的角落》中的玛利雅·巴夫洛夫娜等。
她们的性格虽各有差异,但都同样美丽、率真、善良,对爱情专一而执着,有崇高的信仰和追求,在道貌岸然、实则丑陋鄙俗的人群中,她们像纷纷洒落在浑浊的河流中的白色蔷薇花瓣,为令人失望的现实添上了一片美丽的色彩,几缕圣洁的诗意。
屠格涅夫近乎膜拜地将所有的美好赋予这些优美的灵魂。她们是映照出一切丑恶或儒弱的明镜。
再次,对于最容易产生诗情的爱情描写,屠格涅夫以美和纯为准则。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生理欲望对爱情的作用,即使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达到高潮时,也总是加以一种单纯含蓄的处理,始终保持一种惊人的节制。
他的作品没有描写人的本能自然流露以及这种描写所达到的人性完满而引起的震撼,却更有一种单纯、圣洁的诗意。
此外,音乐和诗歌在其小说中的屡屡引用也常常成为诗性的辅助物,如《处女地》中两位“十八世纪的老古董”似的善良的贵族老夫妇合唱一首优美而古老的情歌的场景便让人深深地陶醉,并为小说加人了一种诗性的寓意象征色彩,使人回想起那个优雅而恬静的贵族的黄金时代。
在上世纪初,很多人认为屠格涅夫作为一个艺术家已经离开了他过去所占有的位置,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契可夫和高尔基已经把他从世界第一流作家的行列中挤出去了,他的作品仿佛越来越暗淡了。
然而,在艺术的王国里,作品生命力的最有力的见证者是历史。多年过去,屠格涅夫的作品不但没有暗淡下去,反而闪耀着越来越灿烂的光彩。他的作品不断地重印、出版,越来越为人们喜爱。他的作品使各个不同的时代互相接近起来。
回答完毕。
7. 古诗和词是两种体裁吗?
“词”从何处来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
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是需要吟唱的,例如《诗经》中的300多篇,既有官方雅乐(雅、颂),又有各地民歌(风)。这种状态一直延续,西汉设立乐府,收集整理民歌,进行演唱,汉魏时期的诸多诗篇都是乐府诗。
然而由于许多人是没有能力编曲和配乐的,这就出现了“徒歌”——以吟诵为主旨的诗,也称为谣。
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尔雅
乐府诗歌自汉一直传到魏晋,却因为晋代的战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五胡乱华之后,南北朝并立,北朝的乐府只是在战乱间隙进行整理,数量稀少,且还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居于统治地位,存在许多少数民族翻译过来的诗篇,广为流传的《敕勒歌》就是这样一首。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神武帝高欢出兵进攻西魏玉璧城,名将韦孝宽死守城池接近50天,高欢无法攻克,急火攻心,病情迅速恶化,不得不班师。为了重振士气,高欢让敕勒族将领斛律金唱敕勒歌,并且亲自演奏。
是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作《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北齐书·帝纪第二
发源于匈奴的鲜卑化统治者宇文氏建立了北周,并且为了巩固统治,将此前魏孝文帝汉化时更名为汉姓的少数民族姓氏又恢复了,还对汉族官员进行了赐姓,这样所有达官显贵都是鲜卑姓了。其中杨忠被赐姓为蒲六如,而李虎被赐姓大野。
北周武帝雄才伟略,灭掉了实力本来更强的北齐,此时天下只剩下偏安东南一隅的陈国没有被扫平,统一指日可待,此时却出现了意外,周武帝暴病而亡,其子周宣帝在诛杀了一堆宇文氏重臣,强化了皇权后暴毙,被赐姓蒲六如,名为那罗延(梵语译音,意为“金刚“)的杨坚以外公的身份攫取了政权,并且恢复了汉姓,建立了隋朝。
公元589年,隋朝以晋王杨广为挂名的元帅南下灭陈,自晋代永嘉之乱后,中国第一次统一,几经磨难的华夏礼乐也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辞,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属晋朝迁播,夷羯窃据,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张氏,始于凉州得之。宋武平关中,因而入南,不复存于内地。及平陈后获之。高祖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昔因永嘉,流于江外,我受天明命,今复会同。虽赏逐时迁,而古致犹在。可以此为本,微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补之。以新定律吕,更造乐器。"——隋书·志第十
雄才伟略的隋文帝让帝国呈现出了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气象,以古今华夏音乐为基础,融合外族音乐创造了燕乐——“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唐代建立后,国力强盛,恢复了古代的礼乐制度,在祭祀时用雅乐,而酒宴之时,用燕乐。伴随着多位皇帝的喜好,燕乐的地位扶摇直上,例如唐太宗将《秦王破阵乐》加入其中,并曾用120人表演,梨园鼻祖唐玄宗更是精通音律,他精选乐工数百人,在宫廷中亲自教练,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这个时期宫廷音乐规模更大,艺术水平更高,许多有名的大曲在这个时期形成。
这些曲子需要歌唱时就要有对应的“曲子词”,然而不论是古诗还是唐代的近体诗由于每一句字数过于整齐,在进行演唱时难以适应全部乐曲,因而逐渐开始有人为曲子进行填词,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武后年间,这种“曲子词”便是宋词发展的源头。
词韵初成起初“曲子词”的作词者一般为教坊乐工,唐玄宗时乐工甚至达到数万人,以至于长安修理乐器成了产业。精通音律的唐玄宗或许不满足于自己制作的音乐由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乐工填词,因而许多文人甚至唐玄宗自己加入了词的创作,曾经作为供奉翰林的李白不知是否此时也参与到了其中,被奉为“百代词宗”的他有十数首词作流传,虽然有一些伪托的嫌疑,但是其中一些词作确实颇有诗仙李白的风韵。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盛唐之后的中唐时代,更多文人加入了词的创作中,刘禹锡和白居易更是其中翘楚。由于词牌名并非固定,时常会因为词人的名作而使词牌名发生变化,白居易就是以一首《忆江南》将此前《望江南》的词牌名变成了《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有了知名文人带动,到了晚唐时期,文人填词蔚然成风,作品日趋成熟,其中能“为测艳之词”的温庭筠最为突出,传词约有70首,是唐代词人传世最多的。相传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喜欢《菩萨蛮》,而温庭筠传世词中最为人推崇的,也正是那首菩萨蛮,该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出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唐代盛极而衰,两次大规模浩劫“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唐朝皇帝逃亡路线都是自关中到蜀地,随行的大量乐工为躲避战乱散落在蜀地,蜀地由于经济没有遭受破坏,为填词文化盛行奠定了基础。温庭筠词色彩艳丽,画面感十足,深得蜀中文人推崇,他们沿着温庭筠的道路继续创作,用“清艳之词”描写歌妓的“娇娆之态”,到了五代时期形成了花间派,《花间集》收录了晚唐至五代18位文人的词作。
另一处遭受较少战乱的地域是长江下游,盘踞在此地的南唐统治阶层出现了数位优秀词人,冯延巳正是其中之一,留下了超过百余首词作的他摆脱了单纯的淫俗香媚,开始从景色和人的心境入手,以使得词作有“空灵”之感。
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上面这首谒金门就是冯词经典,喜好词作的南唐中主李璟取笑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回答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君臣耽于词作而不谙政事,南唐 的衰败理所宜然。李璟的第六子李煜因太子李弘冀病逝且其余4个哥哥早夭而幸运的继承皇位,此前醉心经籍、不问政事的他面对咄咄逼人的宋朝处处忍让却依然无法逃离被灭国的命运,亡国之后的他将无限的惆怅融入词作之中,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在评价李煜词时用了“神秀”一词,以言其词作真情饱满,秀韵天成。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通过永恒的自然和沧桑的认识强烈对比,倾泻出满腔悲愁悔恨,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的灭亡宣告五代十国即将结束,李煜的亡国之感并非词的绝响,而是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深入市井北宋统一了大部分中国之后重设教坊,收集乐工与词曲,由于国力上的差距和时代的变迁,许多大曲已经无法恢复原貌,演奏规模大为缩减。词风也主要延续五代时文人士大夫悠然自得的心境和伤感时序的情感,位极人臣的晏殊和欧阳修正是其中代表。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这首词通过“新词”和“去年”进行对比,以“夕阳西下”发问,最终却只能处于时光流逝却“无可奈何”的伤感中,词作从轻松愉快的场景入手,却以作者深层次的悲凉思考告终,身居高位的晏殊没有世事无常的感慨,却悲伤于美好事物的消逝和时光不再的怅然。晏殊据说曾经作词超过万首,但是流传下来的仅有百余首,甚为可惜。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本是唐代教坊曲,自唐代开始就有词作流传,欧阳修这首化用了崔护《题都城南庄》的意境,写明了去年与恋人相约的美好时光,而今年灯月依旧,却无法恢复往日的缠绵悱恻。清人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整体而言晏殊,欧阳修身居高位,与冯延巳所描述的士大夫生活并无二致,意境也颇为类似,但是由于欧阳修的官场生涯起起落落,也使得他的词作风格更加广泛。
虽然宋代以士大夫立国,却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高度发达的时代,庙堂之中的词作已经无法满足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文化需求,更加贴近市井的词作便油然而生。柳永出身名门河东柳氏,却由于早年屡试不中,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相传为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难蜀中后听雨淋落在风铃上思念杨贵妃而作,这种“伤别离”的情感也随着作词的流行而逐渐流传开来。柳永这首词作也是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景,勾勒出离别的环境;次写情,突出恋人离别时的情态;再写意,以冷落清秋写尽自古离别之意;最后写境,想象离别后无人可以诉衷肠,更突出思念之情。别后想象,全词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情景交融,文字如行云流水,心绪却起伏跌宕。
柳永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且擅长铺叙刻画,将“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融入到词当中,展示了一幅幅城市生活的画面,进而抒发词人的感情,形成情景交融的独特风格,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流连于市井江湖的他吸收了很多民间歌词的营养而创作了近百个词牌,其中大量是在民间流行的慢词,从而一改唐代以来“小令"独领风骚的局面,将长期居于庙堂的音乐和文学形式带入了寻常百姓家,为宋词打上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标签。
开宗立派宋代初期的词作风格大多上是晚唐五代时期的延续,经过柳永“以赋为词”改进创作方式和风格后,宋词逐渐变得特殊起来,不过此时依然没有跳出“词为艳科”的范畴,真正能够以一种文学形式开辟新的局面,要从苏轼登上词坛开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的词牌据说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一位名叫念奴的歌女,由于歌声婉转动人,样貌娇艳妩媚,名动一时,念奴娇便是后人因她而作曲并填词的。
“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常一日离帝左右。每执板,当席顾眄。帝谓妃子曰:‘此女妖丽,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体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官妓中帝之钟爱也。”——《开元天宝遗事》
苏轼存词300余首,纵然也是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现代已经是人尽皆知的豪放派词作,可大多数词作依然是婉约词,描述男女之间悲欢离合是主旋律,但按照当时的思想,词的这种风格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通书·文辞》
苏轼以诗为词虽然会有些地方不合音律,却开拓了词的境界,改变了词的风格,将词从才子佳人的窠臼通过寓情于景,夹叙夹议等方式转移到场面宏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这种恢弘大度的风格并非凭空而来,需要作者的浩然英气,”唯大英雄能本色“,此前范仲淹与王安石都曾经写出豪气干云的词作,苏轼融合两人风格后“词“便可以达到"文以载道"的水准,并与诗相提并论。
苏轼旷达不羁,却也有人痴心一片,晏几道就是北宋时期的痴人。晏几道字书原,号小山,是北宋名臣晏殊的第七子。
”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小山词序》黄庭坚。
晏几道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才华,14岁就中了进士。家境优越,锦衣玉食的他过的是倚红偎绿的生活。流连于绮罗脂粉之间,留下了260首痴心之作。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的词作清丽婉约又不失雍容华贵,刻骨铭心又加之炽情不移,宛如打通了晏殊与柳永之间的次元壁,让一位本不该深情于歌伎的翩翩贵公子痴迷于钟爱之人。《临江仙》本是唐代教坊曲,晏几道这首描写梦中与小蘋相遇,梦醒之后发现自己孑然一身,此时怀念起小蘋初见时情景,明月依旧,彩云却早已消散无踪。梦境与现实的双重思念无法化解心中的愁苦,反而让相思之意更加浓郁,韵味惆怅绵远,回味无穷。
”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宋六十一家词选》冯煦
晚清词学家冯煦曾评价晏几道(小山)为古之伤心人,而与他并驾齐驱的则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淮海),甚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引用冯煦言论后加上了”余谓此唯淮海足以当之。小山矜贵有余,但可方驾子野、方回,末足抗衡淮海也。“的评价,认为秦观的”伤心“更胜晏几道一筹。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殷红如血的杜鹃
曾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观并非没有积极乐观的岁月,至情至性的人总是对世界抱有美好的向往,可现实的残酷让他在面对自己的内心时承受无尽的煎熬,志在报国的秦观在党争中一再被贬,这种无可逃避的痛苦令他绝望,徙放郴州的他在“醉漾”之时曾梦入桃源(见《点绛唇·桃源》),醒来见到“千里斜阳暮”,可春寒料峭时,如此景色伴随着的,正是凄厉的“杜鹃声”,杜鹃啼血染红了杜鹃花,映着夕阳,将天色染成殷红一片,词人沉浸在那彻夜不停的悲鸣中愈发难以自拔。无人可以诉说内心痛楚的他已经看破了这一切,却始终不能相信,他来到楚地,像1000多年前那位楚国文人一样,向天发问——“为谁留下潇湘去”?然而没有任何人能够回答,孤独的他只能带着这个问题在内心循环千万次,直到可以再展抱负方能释然。
时间并没有给秦观这个机会,3年以后他死在迁往横州的途中,“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他早已料到死后的情景,留下了这首《自作挽词》。《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凄婉之词是他对宋词的贡献,然而这只是秦观存世文学作品的一小部分,家境不如晏几道的他不可能将男欢女爱视作生活的全部,反而作为士人的秦观心中“家国天下”才是主旋律,政治的黑暗令他黯然神伤,或许令他伤心的并非仅是自身的遭遇,也包含着对未来家国命运的担忧,盛世之下,危机已然浮现。
秦观去世那年,宋徽宗赵佶即位,一年之后,他将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纳入宫中收藏,描绘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的画卷成了擅长字画的宋徽宗的心头好。而传闻中他还有另一个心头好,就是当时汴京青楼花魁——李师师。
李师师身为风尘女子,自然不能只有“道君皇帝”赵佶一位客人,她与当时名动天下的才子周邦彦过从甚密。以诗经中“邦之彦兮”为名的周邦彦用自己的才华显示出并非浪得虚名。
传说某天宋徽宗身体不舒服,本来不该去找李师师,当日她就约了周邦彦相会,而此时恰好宋徽宗因新得到橙子而来送给李师师,周邦彦无奈藏到了床下,看着宋徽宗与李师师约会的场景。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倘若如传闻所述,身处床底的周邦彦见到了一场历史性的会面,李师师先是剥开饱含赵佶浓情蜜意的橙子,两人品尝后,便在深秋时节温暖的帷幄之中把玩乐器,香气弥漫、爱意缠绵,在男子将要离去之时,含情脉脉的女子不舍的进行挽留。全词并未直接描写女子的相貌,却让人能想到她如花的容颜;并未展现男女的缠绵悱恻,却可让人感受到两人情投意合;并未从女子主观上叙述对男子的依恋,却将她的心态刻画的惟妙惟肖。
“奉旨填词柳三变”只是柳永的自嘲,而周邦彦作为大晟府乐官,作曲填词正是他的职责所在,他文采音律,无所不精,由他整理和创作的乐曲,有着严苛的格律性,而与之对应的词作,也一样的规范,他留意字声,注重声调,从而有了浑然天成的韵律美,形成了被后人推崇为婉约正宗格律派的风格,周词章法变化无穷,姿态万千,成了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且由于有了严格的规律可遵循,词到了周邦彦的时代,已经不再是曲的附属,而是一门真正的学问。
分庭抗礼周邦彦于宋宣和三年去世,此前一年,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宋与金订立了海上之盟,相约瓜分辽国。擅长吟诗作赋,书法绘画的宋徽宗一辈子都沉浸于风花雪月之中,面对金人的狼子野心,他懦弱不堪,卑躬屈膝,但这也没能换来哪怕一丝和平,靖康年间,他与大量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一起被掳走,成为金人的战利品。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北宋的皇帝们或许都有收复幽燕的想法,可他们一生一世都没踏上那片土地半步,宋徽宗应该是有幸踏足幽燕的北宋帝王之一,可是他当时的身份已经是金人的阶下囚。
这份屈辱800多年后依然没有被人忘却,文人将他写进小说,竟因炽烈的民族情感成为一时经典,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此事必然怒发冲冠、义愤填膺。中原沦陷于金人之手,大量汉人南渡,却也有人矢志“收拾旧山河”,就连身为女子的李清照也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豪之语。
可现实对她越加冷漠,国破,家亡,夫死,一连串的悲剧集结于她身上,意志再坚强的人也难以释怀,从前清新明丽的词风,瞬间转为沉郁凄婉。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对音律造诣极深,年轻时著有《词论》一文,将北宋诸位著名词人数落个遍,不过她绝非眼高手低,到了她自己的词,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开篇连用叠词在韵律上错落有致,从词义上则直接进入了悲伤的基调,此后的情景描写也是依循于此。残酒,晚风,归雁,落花,无一不让李清照陷入了苦闷,黄昏时刻,她独守空窗听雨打梧桐,点滴零落的不仅是雨,也是她的愁绪,它延绵不断,难以用语言形容,因而只能感叹一句,无法消解。
生长于官宦家庭的李清照依然在动荡不堪的年代有无尽的愁绪,平民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更是民不聊生,为了救国于危亡,无人仁人志士投入到抗金事业中,经过十数年奋斗,终于见到了希望。
1140年,金人撕毁盟约南下,岳家军击败金军,逼近汴梁,然而岳飞却被召回,失去了克复神州的最佳机会。同一年,山东的一户人家里诞生了一名男孩儿,叫做辛弃疾。
二十一年后,金主完颜亮南侵,在金人控制下的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金人的统治,辛弃疾加入了义军之中,然而由于叛徒出卖,义军首领被杀,他率人突入金军营中,抓获叛徒归附南宋,并且根据自己掌握的形势写出了军事著作《美芹十论》献给朝廷,期望能够北伐中原,恢复华夏。
然而“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统治者安于苟且,对复国之事并不热心,辛弃疾在朝中为官多年,壮志难酬。60多岁的辛弃疾在镇江担任知府时,登临京口北固亭,抚今追昔写下了千古名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音约为bo)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辛弃疾到镇江为官的800多年前,京口有原籍彭城的刘姓人家,由于五胡乱华,他们迁徙到江南为生,家族中有一人名为刘翘,他的妻子难产而死,由于请不起乳母,他想抛弃孩子,而这个孩子,正是后来的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长大以后加入北府军(北方流亡人组成的军队),破孙恩,定桓玄,平南燕,灭后秦,收复了黄河以南和关中地区。尔后刘裕建立宋朝,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被魏太武帝拓跋焘(鲜卑名为佛狸伐,意为狼主)追至长江边,在瓜埠山上建立行宫。想起过去历史往事,辛弃疾思绪万千,自己已经64岁,便以廉颇自比,希望不要被看低,有朝一日得到重用。
辛弃疾
然而辛弃疾担心的事情全部发生,开禧北伐前,韩侂胄纸上谈兵,撤了辛弃疾的职务,导致辛弃疾郁郁而终,留下陆游“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已归荒墟”的感叹,而最终开禧北伐也以失败而告终。
矢志不渝想要收复旧土的辛弃疾在投奔南宋后的40多年中并未能如愿,却留下了600多首词作,为两宋之间最多。经历了以赋为词的柳永,以诗为词的苏轼,宋词的写作手法已经大为开阔,而辛弃疾大量利用历史典故融入散文句法中,以文为词,词义浅显易懂,境界深邃厚重,他将自身的爱国热情依附于各个英雄人物之上,穿梭于历史时空之中,不论悲壮苍凉,还是慷慨激昂,这种磅礴宏大的气势让宋词在词境上豁然开朗,以至于能够和诗分庭抗礼。
宋室南渡后词人爱国热情高涨,除辛弃疾外诸多豪放派词人也各有特色,沿着苏轼和辛弃疾开拓出的道路,以一种曾被视作“艳科”的文学形式抒发着不屈意志和万丈豪情。
而当时的大环境却是原本唐末的兵乱就导致了许多“燕乐”乐谱损失,靖康之耻更是让大量教坊乐曲流落民间或者永久的消逝在宫人被驱赶北上的途中,作为词曲一体的艺术形式,到了南宋时期,为了宋词不失去灵魂,要么有新创作的曲子,要么找回原有的曲谱。
好在中国文化绵延不绝,历朝历代并不缺乏有作曲填词能力的人。唐玄宗为梨园鼻祖,诸多乐曲出自他手,他亲手所制的《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的巅峰,也是歌舞的集大成之作。五代时期不仅风流文雅的文人墨客精通此道,就连被朱温赞誉“生自当如李亚子”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也擅长,原名《忆仙姿》的词牌因李存勖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的名句,被人称作了《如梦令》。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此中高手,而他的皇后周娥皇精通琵琶,原本在黄巢之乱后散佚的《霓裳羽衣曲》,李煜得到残谱以后,他与大周后按谱寻声,再次补缀成曲,不过曲谱在南唐灭亡时被他烧掉。北宋年间曾为大晟府乐官的周邦彦精于音律,被格律派词人奉为开山祖师。
霓裳羽衣曲——涂志伟画作
宋室南渡之后,虽然官方并无人再能与周邦彦相提并论,但在民间却有人继承了他的衣钵,为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人是终身未仕的白石道人——姜夔。没有需要为官一方的羁绊,他云游四海,自己谱曲,并搜集古谱,他旅居长沙时,登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峰祝融峰,发现了唐代献神曲《黄帝盐》、《苏合香》乐谱。继而又从乐师旧书之中,发现了商调《霓裳羽衣曲》乐谱。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括)《乐律》(《梦溪笔谈》),《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曲》)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白石道人歌曲》卷三
与其他词人不同,姜夔把乐谱记录在自己的文集中,因而留有《白石道人歌曲》传世,当今世人可以通过姜夔留下的曲谱还原当时歌曲风貌,那首著名的《扬州慢》是姜夔自己作曲并填词,体现出了他词句精巧,韵律优美的特点,又因为在金人南侵之后已经难以沉醉在盛世太平的假象之中,文风在骚雅之余暗含忧郁。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
这首词首先指出了曲子的由来,之后才是填词内容,搭配上按照姜夔流传曲谱重新制作的音乐欣赏更佳。
词音难续燕乐最初来自宫廷,每当遇到大的战乱,就会有严重损失,唐代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已经使许多雅乐和燕乐失传。
广明初。黄巢干纪。乐工沦散。全奏几亡。及昭宗即位。将亲谒郊庙。有司进造乐悬。询于旧工。莫知制度。——《唐会要·卷三十三》
虽然唐代乐谱和演奏方式有诸多损失,但是在宋代经过发展,燕乐得到了恢复,可靖康之乱的损失,更是超过此前各类战乱。
金人来索御前祗候方脉医人教坊乐人内侍官四十五人露台祗候妓女千人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等家歌舞宫女数百人先是权贵家舞伎内人……诸科医工百七十人教坊乐工四百人……又取车辂冠冕及女童六百人教坊乐工数百人——《三朝北盟会编》
靖康之耻
由于北方沦丧,到了南宋时期,燕乐逐渐式微,好在还有精通音律和文学的作家寻找乐谱,继续创作,诸如姜夔、吴文英等都居功至伟。
然而到蒙古崛起之后,战争更加残酷惨烈,蒙古灭金后,原本有5000万人口的中国北方,只剩下100万户,人口损失达到了90%。由于蒙古内部的倾轧斗争南宋虽然继续存在了几十年,但也最终没能逃过被灭亡的命运。
1276年,南宋临安朝廷向元投降,北宋末年的情景重现了。此时所作的词成了南宋词人们的绝唱。随元军北上的南宋宫人中有宋度宗昭仪王清惠,她从南宋都城临安出发,途径北宋都城汴梁夷山驿站,此时感受到了痛彻心扉,因而留下了她唯一一首传世词。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面对目前的情景,王清惠陷入了往日的回忆中,安定闲适的生活被鼙鼓声打破,繁华的景象瞬间消逝,国破家亡降临到了每一个人头上,“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尘世间已经没有人能够改变她的命运,她只能寄情于幻想中的人物,期望可以保全自己的节操。
这首词写在驿馆墙壁上,之后被胁迫北上的谢太后看到以后,这首词传播开来,其他词人看到之后纷纷写词相和,其中就包括文天祥。他不仅和了一首,还代做了一首。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文天祥以安史之乱时唐代名臣张巡自比,在自己的志节上和王清惠达成了统一,王清惠最终出家为道士,保全了自己的节操,而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丝毫不为所动,以死报国。
南宋的灭亡加速了宋词的衰败,自唐代就开始的音韵变化在此时愈演愈烈,入声从唐代就已经从西北地区逐渐消失,北宋之后,中国北方地区的入声也几近消亡。历次动乱中虽然有乐师流落民间,但南北方的差异最终造成了南北曲的区别。元朝自北向南一统天下,最终被称作“元曲”的艺术形式实际上也被称作“北曲”。
元朝虽然文字狱不严重,可像南宋词人一样以文为词抒发爱国热情显然已经很难实现,精通音律的文人们按照韵律作词的同时,早就越来越痴迷于对文字的提炼,或许是由于环境所致,南宋灭亡后这种情况越发明显,南宋遗老遗少们做的咏物词虽然巧妙文雅,被清代词学家称赞为“厚重”,实际上非常晦涩,以至于到了近代被胡适称为“词匠的笨把戏”。
天香·咏龙涎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篝素被。
这首咏龙涎香的词用典丰富,构思巧妙, 用词考究。目前已知龙涎香是抹香鲸分泌物,但在当时认为是龙吐出的香料。
龙涎于香品中最贵重,出大食国西海之中,上有云气罩护,下有龙蟠洋中大石,卧而吐涎,飘浮水面,为太阳所烁,凝结而坚,轻若浮石,用以和众香,焚之,能聚香烟,缕缕不散。——《岭南杂记》
全词描述的是采龙涎香,以及焚香时的场景,龙涎香世之珍奇,焚香后甚至可以感受到“海天云气”。袅袅青烟升腾而起,朦胧中带着此人的思绪回到往日,昔年酒宴的场景历历在目,而回到现实中,自己已经老却,无法回到过去。
此词是《乐府补题》收录的第一首,《乐府补题》37首词几乎都是咏物词,南宋的遗老遗少在“亡天下”以后难以直接述说对旧国的思念,以咏物的方式表露心迹。哑谜一样的词句留下了草蛇灰线供人循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他的内心深处,就如同破解谜题一样,能够破解的人,对谜题的乐趣称赞有加,而未能破解的人,自然顿觉无趣。
作者受限于客观环境,并不希望太多人参透他的想法,所以本身作词的读者对象就是和他一样的遗老遗少,他们能够深刻的理解这种感情,彼此之间可以通过此类咏物词进行交流。这样的结果就是晦涩的词语难以被世人所接受,曲高和寡的宋词更加难以在世间流行开来。
元代文人地位不高,到1313年才开科举,文人受限于艰难的生计,源出宫廷被统治者推崇的词曲由于失去了高层的关注和受众面逐渐狭隘而失去了最后的生命力,几经沉浮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清词中兴《全宋词》一共收录了2万多首词作,正在编纂中的《全清词》,收录甚至超过30万首词作。虽然宋词数量少有年代久远的原因,但清词的数量和词人创作的热情蔚为大观。
由于语音改变,受众稀少等原因宋词自元代就开始衰微,明清时期燕乐已经彻底失传,因此当时所作都是文人词,离开了音律的核心,词作实际上形同一具缺乏灵魂的僵尸,士人们将它从文学体裁的坟墓中挖出来,将自己的意志注入其中,宋词得以复生,虽然无法和生前相比,却也能让人体会到一丝往日的风韵。
最先将让宋词焕发生机是在明末另一场浩劫中,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亡事业,其中就包括了“云间词派”的领袖陈子龙。
浣溪沙·杨花
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这首词是陈子龙为“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而作。柳如是为明末清初名妓,本名杨爱,因辛弃疾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而自号“如是”,亦可见其人对爱国词人辛弃疾狂傲之气的欣赏,她13岁嫁与明末重臣周道登为侍妾,周死后被逐出,流落松江,改旧名,自号“影怜”,她在那里结识了松江人陈子龙。
出身风尘的柳如是虽然是女儿身,却有男子气概,经常身着儒服男装,与陈子龙等名士纵谈时势,陈子龙的风度和才华令柳如是心驰神往,柳如是的美貌和胆略也使陈子龙朝思慕想。这首词上半阙描述杨花飞舞的情况,用以表述对柳如是身世飘零的怜爱惋惜和彼此感情的艰难,下半阙则流露出对她余生的忧虑,担心她年老色衰以后的境况。而最后一句,则似乎呼应了,柳如是得名的那首词的最后一句“知我者,二三子。”
《柳如是》电影中的陈子龙与柳如是
由于陈子龙的家庭原因,两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崇祯十四年(1641年),23岁的柳如是因被深情所感动,嫁给了年近六十的东林党领袖、明末大儒——钱谦益。
没过多久,历史似乎重演,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没能支撑太久,在农民起义中被推翻,随之而来的则是满清的入关和血腥杀戮,亡国之象瞬间变为亡天下。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陈子龙以“花”比喻故国,以东风比如满清,用风吹花落来形容抗清事业艰难。下半阙则说明梦里思念的都是辅助明代宗室复国,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作者像杜鹃一样以血泪来抒发自己的忧伤。陈子龙擅长“以浓艳之笔,传凄婉之神”,这首词亦是如此,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作为心系天下的男人,陈子龙愿意奋死一搏。永历元年(1647年),多次参与抗清斗争后,陈子龙被捕,在途中趁机投水自尽,时年40岁。
满清攻入江南后,时任南明礼部尚书的钱谦益在柳如是的劝说下投水殉国,然而却因为水太凉而不愿下决心,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钱谦益救起来。之后钱谦益剃发降清,被授予礼部侍郎。辞官后钱谦益修了明代诗歌总集《列朝诗集》,收录了从洪武到崇祯1600余位诗人的作品,明末三大诗人之一的陈子龙未收录。
康熙三年(1664年),在钱谦益降清后劝说他暗中参与复明的柳如是在丈夫死后为守护家产自缢而亡,时年46岁。
乾隆年间,清代统治已经稳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陈子龙“忠裕”,同年十二月,乾隆亲诏钱谦益列传《贰臣传》乙编,以示与洪承畴之别,并且亲自作诗一首来讽刺。
大约300年后,史学大师陈寅恪封笔之作是超过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彼时已经失明的他,口述由其他人代笔也要完成这部著作,不少人认为不值,而他却认为柳如是有“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感泣不能自已”。
立志要嫁一个“博学好古,旷代逸才”之人的柳如是,曾经认为“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无憾”。陈子龙身负黍离之悲,复国未成,必抱憾而死,未知因家产而死的柳如是最终是否有所遗憾。
陈子龙重新振兴宋词后,清初词人纷纷模仿,诞生了广陵词派和西泠词派。之后的阳羡词派上承豪放派,而浙西词派却师法婉约词。
不过当代最推崇的确实康熙年间名臣纳兰明珠长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纳兰性德仅比康熙小一岁,彼时满清入关不久,但纳兰性德汉化程度已经非常高,词作浅显易懂,用情深刻凄惋,是清词典型人物之一。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明末柳如是喜欢男装,清代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家在近代化的浪潮中无所适从,中华文明岌岌可危,仁人志士又开始了救亡运动,期间又有诸多文人作词明志。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已然开始,而中国的妇女却大多还裹小脚,秋瑾却又穿起男装来。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是鉴湖女侠秋瑾所作,表明了她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身为女儿身的秋瑾却有一颗比男子更热烈的救国心,凡夫俗子的丈夫难以与她志趣相投,知音难觅的她毅然决然冲破家庭牢笼,抛弃了卓越的生活条件,甚至离开自己一双儿女,投入到革命的道路中。
秋瑾
秋瑾在日本结识了众多进步青年和革命志士,如鲁迅、陈天华等,他们回国后不断筹划推翻清王朝。1907年,徐锡麟与秋瑾密谋一同起义,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秋瑾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秋瑾身着长衫被捕后没有供出任何人,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最终就义,时年仅32岁。
清代被推翻后,中国进入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传统的文化知识虽然逐渐不重要起来,人们对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渴望却与日俱增。此前的烈士们前赴后继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面对层层阻力,曾经接受过清代传统教育的人带领中国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面对壮丽的祖国山河,回想历史上的英杰,作者表露出了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不懈努力一下,一个崭新的国家开始孕育。现如今虽然不再有那么多人精通宋词这种文学体裁,然而人们对这种古老的语言艺术一刻也没有忘却,那些脍炙人口、鞭辟入里的词句早已植根于每个人的脑海之中,镌刻在民族的灵魂之内。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